穿透岁月的校报之魂

广告:

——纪念《南林报》发刊四百期

离开校报已四年有余,回首昨昔往事仍历历在目。虽世事喧嚣人生寂寞,我却一直以为,支撑我生活的动力,便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感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知识的无尽渴望,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细细想来,这种动力又源自校报,校报之魂穿透岁月的光芒。

墨西哥诗人帕斯曾经这样分析孤独的本质:孤独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是与一个世界隔离,另一个方面是企图创造另一个世界。于我而言,七年前作为专科生进入南林校园,那时的我还不够成熟,内心里充满自卑,非常脆弱和敏感,很怕人说这说那,尤其当别人谈论专科生怎样怎样,我都没有勇气好好面对,自尊心极强的我那时理解孤独,便是与美好的大学校园生活自相隔绝。

现在想来这当然与我很强的个性有关,如果回过头来看那样一段时光,的确是太过年轻,我背负了太多常人无法理解的东西,也许看来那时真的无法承担,但万幸我挺了过来。而让我重新树立自信的却是校报,每每在校报上发表即使是豆腐块大小的一篇文章都会让我信心倍增,也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步认清了自己的出路。可以肯定的是,校报学生记者团的工作成绩反过来让我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三年大学,学习上我所有课程均分达到90分以上,三年之内通过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本科段)自学考试所有课程;工作上,同时在校报、校电视台、院学生会、校学生会(主席团常委)担任重要职务,中间曾经有一段时间(99年全国林业系统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期间)非常忙碌地搞《大运会刊》,虽然累些,却是每个地方都做得很好,而且读书期间我在校内外发表文字十余万。

在校报的日子里,我认识了周斌、戴万祥、姚正昌等品学兼优的学长,肖斌、陈东方、吴国荣、汤传宏、顾阳、董梅、候守森等很多有能力的朋友,他们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人文学院王铭莉书记、王国聘院长、刘中亮副书记、缪军荣老师、卢振老师、郑仁霞老师、程南洋老师、姜俊玲老师,校报周统建老师、张晓琴老师,有线台王锋老师、孙秋宁老师,校团委黄平老师等等,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也都给我以无尽支持,让我在学校不断进步。

校报经历给了我无尽的动力,让我在大学里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走上社会也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大学里我得到了能够得到的所有荣誉,也学到了很多人四年都学不来的东西,虽然现在我没有走上记者之路,但一直在努力,而且在另一条道路上走得也无比顺畅,毕业四年我同样得到了别人五年甚至八年都不一定能够得到的东西。直到现在我对学校、老师以及帮助过的朋友都一直心存感激,大学给了我认知世界、认识社会的最好平台,让我一生受用不尽。

鲁迅曾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当初正是抱着这种希望试着不断向前走,才让我在今后每走一步都倍感步履坚实。如今更为可喜的是,校报学生记者团在林大校园的发展也越来越壮大,在江苏省高校范围也不断地发挥着她的影响。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可这却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局面。

离开校报到社会上拼搏,比以前多了几分成熟与稳重,也多了一些浮躁与势利,可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却能时常想起以前在校报的光辉岁月。有时虽然感觉形单影只,甚至是孤独无助,一如苏轼所说高处不胜寒,而我却早已将帕斯的另一种孤独深埋于心。孤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总是不可避免的,但每每想想校报,想起曾经在一起奋斗的兄弟姐妹,想起那种不朽的校报精神,直到今天还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而我一直在享受着校报带给我的幸福与喜悦。

虽然没能最终成为记者,但从校报我无疑学会了太多,也许最关键的是对未来生活方向的把握和对今后人生态度的思考,仅此一点就足以让我在另一片领域能够继续做出成绩。现在,我几乎每天都要上校友录的“《南林报》记者之家”留言版,也时常留言,但我更希望她在将来能够继续发展壮大,能够用她的精神之魂穿透所有岁月的光芒。

作者介绍:人文学院98级校友,曾任校报记者团副团长、中国郑州五州陶瓷总经理

广告:

相关内容

编辑:Admin 时间:2011/4/6 14:52:12 阅览:421   返回    
校报
南林报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