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去年7月,由教育部社科司具体指导,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牵头实施的全国首次高校校报评估结果揭晓,共有54家校报喜获全国优秀奖,《浙江工业大学报》荣列其中。
据悉,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委托中国高校校报协会于2008年9月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高校校报评估工作,全国共有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00余家高校校报参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初评的基础上,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组织了专家组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全国优秀校报候选校报进行了审读,从内容、版面编排、文字编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最终评选出优秀校报54家。7月9日,全国高校校报评估总结表彰暨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出席了大会,并为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校报”的单位颁奖。
《浙江工业大学报》自出刊以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以打造全国一流校报为己任,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完善办报理念,借鉴吸收社会媒体成功经验,在文化品位及综合质量上有了较大飞跃,在校园文化建设、对内对外宣传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办报特色。办报质量获得了包括师生、校友、业界专家、学生家长等在内的读者的广泛赞誉,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全国和浙江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均有多篇获得一等奖,多篇文章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转载,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效益。
在多年的办报实践中,我校校报始终遵循“明确导向、促进发展、凝聚人心、弘扬文化、关注生活”办报理念和方针,日益形成独具特色的办报风格,成为我校一张精心绘制的校园“名片”。
言论立报,用好话语权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多年来,我校校报着眼学校改革发展的思路,或围绕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或针对一项专项活动,刊发言论,引领舆论。2008年下半年,学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为了统一全校师生对“聚精会神在抓质量,科学发展建名校”实践载体的认识,校党委宣传部领导专门和编辑部人员一起商量策划写出评论员文章《抓住载体才能取得实效》,对实践载体做出了准确而又深入浅出的阐释,统一了大家对抓质量和建名校的认识,为顺利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做了有效的舆论引导作用。
近几年来,校报每年都组织推出几个系列性的评论员文章或署名评论,少则三四篇、多则八九篇,如2005年上半年连续推出“八论”学校上层次、上水平的评论员文章和3篇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系列谈;2005年下半年,围绕倡导高校办学“新理念、新思路”主题,校报邀请校党委主要领导先后撰写了9篇观点新颖、文风清新的言论;2006年下半年,校报组织了“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员文章6篇;2007年,组织了“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系列评论、向海军大连潜艇学院的政治理论教师方永刚学习系列评论;2008年下半年,组织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系列评论。校报的评论还多次获得全省和全国的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一等奖。
是新闻纸,不是工作简报
“有什么新闻报什么新闻、来什么稿子发什么稿子。”这曾是人们对校报即“工作简报”的印象。1998年3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文件正式将高校校报纳入国家正式新闻出版报纸系列,发放了统一高校校报系列刊号,从而确立了校报的新闻纸性质。我校校报应势而发、主动出击,挖掘、发现学校带有趋势性、倾向性、价值性高的新闻线索。
2008年上半年,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校报经过策划,得到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及时推出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国内名校”为主题的系列访谈式报道,包括《多付出一分努力,少留下一点遗憾--关于“落实和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对话》、《百年大计,从一点一滴做起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访谈录》、《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全力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关于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对话》等等,形式活泼,内容生动。
一把打开学校集体记忆的钥匙
有读者这样形容我们的校报,“如果你想知道某年某月学校发生的事情,就翻出那一期的校报,这比年鉴更翔实生动。”校报的读者有一个突出的共性,即他们都关心和热爱自己所在的学校,对学校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关注。校报用文字解读人物、透视事件、记录光阴,就像一把打开学校集体记忆的钥匙,提供给读者一个阅读学校的历史和现在的平台。挖掘校史、校情资源,突显校本文化是《浙江工业大学报》近几年办报的一大特色。
我校办学历史已有57年,前史又可上溯到1911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目前学校有3个校区、3万余名师生,办学的规模、层次、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创新在工大”、“立师德,铸师魂”、“工大学人”、“工大学子”、“教授话师德”等专栏,弘扬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我读校训”、“工大故事”等栏目,充分发挥校史、校情中承载的校本文化作用。副刊上以校园风景为刊头图片,让读者领略校园东西南北、春夏秋冬、昼夜晨昏不同的景色。有的师生说,尽管天天在校园里,看到照片时才发现自己身边有这样的美景。
一份可以细细品味的阅读大餐
当今,新媒体对纸质媒体的挑战无处不在。如果校报仍然以动态新闻、短消息为主要报道形式,那么它很有可能沦为校园网新闻的纸质版。面对席卷而来的文化快餐的冲击,烹制一份可以被细细品味的阅读大餐,正是校报另辟蹊径之举。
2005年改版后的《浙江工业大学报》提出了“大气、精致、和谐、相宜”的版面风格,体现学校积极向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的高昂姿态和非凡气度。报头采用通栏大标题,简洁明快,体现大气;报眉设计秀气大方;版面编排布局疏朗、图文适宜、新闻体裁多样;标题设计吸引读者眼球,以主题、引题、副题和分题等不同形式的标题体现文字主题。改版后的本报创建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加大了通讯和深度报道的力度,除一版(要闻版)以动态新闻为主外(倒头条通常是深度报道),二版、三版都采用了通讯、特写、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让读者可以沏上一壶茶,慢慢翻阅,也可以众人围坐一桌,聊聊新闻。
要说大家喜闻乐见的话
“要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不说空话、套话”是新闻语言的特色和要求,我校校报近几年来一直以平民视角办报,在主题确定、图片选择、叙事视角、内容编排上都坚持平民立场,突出主题的人文性、语言的丰富性、风格的平民性。
以往的校、院两级会议新闻不再唱“独角戏”,关注同普通师生的现实问题、还“人”以本色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跳起了“集体舞”。新闻图片也从会议新闻转向反映师生活动、精神风貌等内容。副刊图片则由随意的风景图改为如今随季节变更而新鲜“出炉”的校园风光图。3年来,校报推出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精英人才”、“工大学人”、“工大学子”、“一线教师谈教学”、“中层干部学理论”、“教授话师德”、“我读校训”、“优秀班主任风采”、“新视角”、“百名学子话成材”、“记者观察”、“创业故事”、“社团风采”、“热点透视”、“心海助航”等数十个栏目,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展示了学校方方面面风采。
培养一支实战经验丰富的学生记者队伍
我校校报目前拥有一支40多人的学生记者队伍,主要从人文类专业(新闻、中文)招募,大多数具有基本的新闻采写能力,是校报采编队伍的骨干力量,主要负责三、四版(大学生活、副刊)的版面编辑和采写工作。学生记者团日常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编辑部专职编辑在稿件采写、版面编排上予以必要的指导和把关。
工作方式灵活、思维方式严谨是新闻工作的特质,也是校报教给学生记者的一种技能,目前我校校报已经成为培育学生记者团的一个重要基地。记者团正式组团10年来,已经有不少人进入了省城的主流媒体,有的已经成为骨干;有的进入了党政机关;有的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