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的改革与发展

来源: 网络

广告:

传媒在社会组织结构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作为高校主流传媒,除了要履行好构建和谐校园的职责外,必须要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也只有在解决好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时机。2006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刊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进一步明确了校刊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并就切实加强校刊工作的领导,加强校刊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办报条件,提高校刊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必须要抓住机遇,采取措施,实现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新的发展和飞跃。

坚持正确定位,在改革发展中强化舆论引导功能

作为学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首先要牢记党报的职责,充分发挥党报的喉舌作用,做好学校党委、行政与各机关、单位及全校师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一是要坚持把党性原则放在第一位。要深入贯彻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贯彻“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来策划校刊的内容。坚决杜绝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党委中心工作的言论见诸报端。

二是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结合起来。要把新闻媒体的共性和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的个性结合起来。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要力求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师生员工、贴近高校实际,提高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的办报质量和水平,提高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善于分析和研究我们国家所处的时代特色,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必须弘扬时代主旋律,报道反映时代特点的人和事,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三是要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要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并力求把以此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加以培育和发扬。同时,要坚持为教学科研中心服务,反映高校教学科研的最新动态,推荐教学科研的典型经验,营造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要让广大师生通过校刊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引导和鼓舞广大师生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校园的主流媒体,校刊信息量大,内容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直接反映学校发展的目标、党委与行政的决议、学校具体工作的安排举措、学校各类重大活动和师生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校刊搭建起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可以为营造和谐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作为高校重要的思想宣传阵地,在任何情况下,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都必须在宣传中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思想导向,积极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观,发挥自身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发展的新思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纸质平面传媒受到很大冲击,面临着严峻考验。校园网的不断扩张也使得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发展面临挑战。网络以其内容的广泛性、直接参与度和巨大的容量,正在势不可挡地从校刊手中夺走读者群。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内容还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的特点,而且校刊重宣传、轻服务,重领导、轻群众,新闻报道以领导新闻、会议新闻为主,信息传播的功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校刊传播的有效信息量更加贫弱。最值得注意的是,校刊大多是四开四版的小报,涉及内容少且短小,因此对于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深度的问题性、批评性报道极少深入挖掘和剖析,但这其实恰恰是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最大的优势。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困扰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发展的关键问题,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闯出一片新的天空?我们认为,必须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冲破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发展的“瓶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求突破。

学院院报,高校校刊

1.实现“开放”办报,拓展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发展空间

这里的“开放”办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把学校内的新闻空间向社会开放。也就是说,要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传媒合作,把学校内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热点通过社会传媒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传播,把校内新闻推向社会,扩大新闻的影响面,从而达到树立学校社会形象,提升学校影响力的目的。目前,这一“开放”已经引起了众多高校的重视,并通过对外新闻宣传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二是指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要改变原有面向校内的办报方式,努力构建面向社会办报的新视野。这第二个“开放”才是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发展的关键所在。

校刊面临着网络与纸质平面媒体的竞争,以及与其他平面纸质媒体的竞争(特别是学生、共青团工作领域不断扩张的宣传信息),校刊不能回避这些竞争,而应想办法在不断加强的竞争中站住脚跟并引领潮流。校刊要争取或保住其校园主流媒体地位,就应该立足校园,针对受众需求,在报道内容、信息量和报道范围上向其他媒体看齐。不仅报道校园内发生的新闻,也报道国内和国际上的重大新闻事件;不仅有正面引导,还要敢于进行舆论监督;不仅传播信息,也要传播思想与文化。为了使校刊新闻不至于成为学校和各个院系的“大事记”,报纸不再仅仅被人当作资料使用,校刊应该主动出击,围绕校园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新闻策划,而且策划时应注重较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下大气力开掘报道深度,拓宽报道角度,搞活报道形式,使受众得到从其他新闻媒体上得不到的启迪、发现和收获,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2.追求文化“深度”,扬长避短形成特色

毋庸讳言,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目前更多的只是学校政策和工作的发布台,各种校内事实信息的集散地,而这两方面恰恰是校刊作为新闻传媒功能最薄弱的地方。相反,身处高校这一知识密集的社区,拥有一个具有高层次的文化氛围、高素质的人才群体、高精尖的科学技术知识、高密度的信息资料的特殊文化环境,校刊却完全没有发挥这一优势,形成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不可替代的功能和特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宣传存在表面化的倾向是多数校刊的共性。缺少文化深度,导致宣传的表面化,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痼疾。而值得警醒的是,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却恰恰不应该染有这一顽症。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的作者与读者群的文化水准都是相对较高的。因此,在办报上就要讲究宣传品位,强化文化内涵,坚持高格调、高品位、高档次,刊登时代性强、内容积极、健康、文化内涵丰厚的新闻,在新闻的写作和刊登上力求求深、求精、求新。每所高校都拥有自己的专家学者,报纸完全可以加强与有关专家、知名学者的联系,邀请他们写稿或者开办专栏,让他们代表自己“说话”,发挥名人的“言教”作用,把校刊办成师生交流的园地。对于读者来信、来电要及时发表,有争议性的问题和现象可以组织师生员工共同探讨,深刻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文化与思想蕴涵,形成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独具特色的报纸品格,让校刊成为其他任何传媒都无法取代的传播工具。

加强新闻业务指导,注意保持校刊新闻宣传运作机制的和谐平衡

从校刊新闻宣传运作机制的角度来看,新闻意识的不平衡也是影响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发展的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新闻稿件的提供者(常常是各学院有关工作人员或学生通讯员)的新闻意识不符合校刊办报要求,新闻稿件经常是以最为简单的事实信息的方式呈现,除信息价值以外,新闻稿件体现不出新闻事实本身的宣传价值、全局眼光或预见性判断。这往往造成稿件提供者常常满怀热情和较高的新闻传播期待,但却最终得不到相应的效果回报;校刊从自身的宣传需要每每对新闻稿件提出较高要求,但最后也以失望告终。这种新闻意识上的认知差距,也影响到校刊的整体质量和传播效果。因此,必须系统地强化校刊新闻宣传参与者的新闻宣传意识,保持新闻宣传运作机制的平衡与和谐。

首先,要有全局意识。也就是说,面对新闻事件要有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整体评价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校刊着眼全体、全院、全校。教育、科研、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后勤服务等方方面面要尽收眼底,并分清主次轻重,纳入报道范围,但更要突破部门局限性,立足全校办报。从大局来说,要考虑新闻报道或文章,是否有利于学院、学校的发展全局,是否会激化不安定因素,是否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是否更易于被相应的读者接受等等。

其次,要具有能动意识。加强领导、统一意识是办好校刊的必要条件,但加强领导并不意味着能动性的抹杀与丧失。能动意识首先是要能独立判断和思考,这是新闻宣传参与者最为宝贵的品质和能力。尤其是在重大是非面前,或某些问题尚不明朗之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不人云亦云。能动意识还表现在联系实际上面。特别是对政策、理论等方面报道,就必须吃透精神,不能生吞活剥,要善于联系工作、生活、学习实际,把政策和理论落实到新闻宣传的实际中。要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和笔去说话,不是小报抄大报,更不是人家怎么写你就怎么写,人家怎么说你也照样说。同样的内容,要依据自己的对象,采取自己的方式,用自己个性化的文字或语言去表达,去宣传。

第三,要具有前瞻意识。前瞻意识与能动意识紧密相联。新闻宣传的前瞻性要求我们要把单一孤立的新闻事件与大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看待,必须有能力看到事件之间的区别、联系与连续性、差异性,有的放矢地进行舆论引导。不能只看眼前的菜吃饭。要充分了解新闻事件背后学院、学校对相关工作的整体部署和阶段性要求,把当前的宣传任务与即将来临的宣传任务,乃至长远的宣传目标结合起来思考和判断,让新闻事件给读者呈现出鲜明的预见性和指导倾向,从而提升新闻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要实现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新的发展和质的飞跃,必须以开放的视野面向社会办报,进一步提高学院院报和高校校刊的水平、品位、格调和文化深度,用学者的眼光观察生活,用生活化的语言传递文化,创造校刊发展的新境界。

广告:

编辑:Admin 时间:2018/5/30 9:59:12 阅览:856   返回    
学院院报,高校校刊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