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校报发展情况

广告:

摘要:当代高校校园中,风格各异的学生宣传媒体异军突起,电视、广播、网络、电台等媒体占据了广阔的学生市场,影响了报纸在学生中的地位。甚至,多种校园报纸因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而被同学们遗弃。以《西南民族大学报》为例,虽然近两年来报纸内容、版面等已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受到广大学生的“冷落”。为此,本文主要究其具体原因与部分改进方法。

关键词:校报 现状 市场 报纸竞争

从1895年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的创刊算起,到今年我国高等学校校报已走过114年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办报传统和鲜明的办报特色。高校校报是介于专业性报纸和内部报纸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报纸。一方面,它有国内统一刊号,有正式的“身份”;另一方面,它又不等同于专业性报纸,在广告、发行、经营等方面存在限制,具有内部报纸的一些特点。目前,全国高校校报总数已超过1000余家,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它也是我国当代报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校校报多属高校党委的机关报,往往由高校党委宣传部主办,一般为对开或四开单张的周报或旬报。其发行圈也相对固定,读者对象基本由高校教职工、大学生和部分学生家长构成。但是,当前校报的质量受到很多人的怀疑,能够主动寻求阅读的读者甚少,甚至受到广大读者的“冷落”。作为一名校园报纸的采编学生,我们不仅应该反思报纸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新媒体对报纸的挑战,还应该借鉴其他舆论影响力大的校园报纸的办刊方法,取长补短。

一、校报是强势主流媒体(以《西南民族大学报》为例)

《西南民族大学报》创刊多年,最早的前身是1951年7、8月份由教务处刊发的《学习通讯》,1952年成立校刊室,正式办报。1953年开始校报不定期出刊。60年代因物资极度匮乏和众所周知的原因而长期停刊。1981年6月1日,正值学校校庆之际,校报出版建校30周年校庆专刊,当时只印刷了500份。1985年初,学校领导又把恢复校报的想法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经过周密地商榷,宣传部老师们把校报恢复起来,暂定为月刊,小开四版。1995年9月,刊期改为半月刊。1997年7月1日,刊期由半月刊改为旬刊。2003年9月1日,由四开小报改版为对开大报。

较之其他校园媒体,校报可以真实准确快捷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实现校报进班级、进宿舍、进家庭的构想。它的确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媒介,也是高校师生十分关注的一份报纸。在校园媒体多元化的今天,校报不仅在某些版面坚持自己的风格,发表一些行政性新闻,还在副刊上多加改进,刊登漫画、小说等,不断推陈出新。对所有受到严格的送审制度要求的校园报刊来说,校报在采编、发行等各个方面都对其他报刊有着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在团队机制、管理模式等各方面较其他报刊而言都是相对完善的。

总而言之,结合目前高校快速发展的实际和高校报纸的性质、特点,一是高校校报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在校园内外多类型媒体的夹击之下,高校报纸立刻选择了求变和扩大影响力。二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需要有一个高效的信息沟通平台,而校报恰恰是最适宜的媒体。三是高校校报逐渐开始充分利用大学校园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竞争力逐渐增强。四是大学校园缺乏“领军”的主流媒体,而校报由于受到高校内外众多对纸质媒体认同度较高的人的关注。笔者认为,高校校报在当下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应当建构成为大学校园真正的强势主流媒体,成为“校园信息总汇”和“思想文化论坛”。

二、高校校报的发展现状

作为纸质传媒,在信息不够发达的时代,它成为校园里师生相互交流信息的主要载体,受到高校师生的普遍关注。如今,随着多元媒体的空前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校校园局域网的开通,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应对挑战,首先要意识到校报自身存在的问题:

1、版式固定化,内容程式化,办报水平不见明显提高,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高校校报的服务对象和读者群为高校师生员工,这一相对集中的读者群本身具有高素质、高品位、高层次的特点,对办报质量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信息量的需求面更广、量更大,对新闻规范程度要求更严格,对报纸的影响、作用期望更高。就《西南民族大学报》而言,它是对开大报,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发近期学校党政领导的重大活动、会议报道;二版为综合新闻版,除延续一版要闻,多刊发学术报告、校内动态消息,登载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三版为校园生活版,主要集中刊发有关学生活动、学习成果的动态消息;四版为文艺副刊,集中刊发学生原创的散文(为主)、诗歌、小说、读书札记等文学作品。因受版面数量限制,高校校报普遍存在信息含量少、版式固定化、内容程式化、报道范围窄、趣味性差等问题。长期下来,校报办报质量没有大的提升,办报水平不见明显提高,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2、出报周期长,时效性不强,师生关注程度降低

报纸作为“新闻纸”,应该具备受众面广、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然而,当前高校校报普遍还不“新”,多为周报、旬报,而我校校报为每十天一期。

高校校报普遍存在出报周期过长的现实问题。出报周期长必然导致时效性不强,很多新闻早在见报之前已经成了“旧闻”,新闻价值大大削弱。在网络以海量信息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时代,校报的信息量严重缺乏,这对于以“新”来体现新闻价值的媒体——报纸来说是致命伤。这必然导致高校校报吸引力降低、可读性不强,难以吸引更多师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

3、多数校报办报条件差,记者编辑队伍建设不完善,难以跟上校报改革发展趋势

我校校报和广播台共同建立了新闻中心,校报的采编人员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记者团。记者团是校党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的学校记者组织,下设编辑小组、

文字记者小组、摄影记者小组三个部门。但由于内部成员水平参差不齐,往往一个人要负责多项任务,况且学生实践时间有限,业务水平很难提高。

4、校园四大媒体并存,社会媒体入侵校园,对作为传统纸媒体的校报构成强力冲击

时下,校园广播、电视日益发展壮大,网络也在大学校园里快速崛起。校报在高校内一元主导的新闻传播格局已被打破,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一起分享校报的主流媒体地位。除了要应对学校内部校园媒体的激烈竞争外,各类社会媒体也纷纷入侵校园,争抢师生们的“眼球”,对校报形成强力冲击。

三、高校校报的受众情况简述

高校校报作为校报大学校园的强势主流媒体,如何凸现个性,创新办报模式,是目前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根据在校报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校报也必须真正面对市场,解除老观念的束缚,才能在新时期里有所突破。

但是,校报的发行圈相对固定,读者对象基本由高校教职工、大学生和部分学生家长构成。据了解,不仅高校校报,众多校园纸质媒体都极少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据网上论坛和一些有关人士调查,虽然衷于校报的人也占大部分比例,但不可否认,校报由于内容枯燥、信息含量小等众多原因导致校报仍然遭到排挤。这样来说,校报难以实现作为发挥上情下达的主渠道、维系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纽带、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园地等功能。

四、改善校报市场的措施

当代报纸竞争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实现了从传者中心地位到受众中心地位的转变。对高校报纸而言,这一转变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读者构成的特殊性和对信息的高层次要求,首先,校报发行者必然要严格把关,争取满足每个读者的高标准阅读要求。所以,我们应提高校报的质量:

1、注重新闻性,校报要充分体现报纸的新闻性,要全面反映大学校园的重大新闻,让读者较全面地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和学校各项工作的最新动态。由于出版周期的限制,校报在新闻时效性方面会存在一些不足,这就要求高校校报在报道深度上下功夫,追求新闻报道的附加值。要做到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还要解释“为什么发生”和“发生之后的意义和价值”。

2、深化报纸内容的改革,破除这种片面理解机关报的旧观念,把校报看成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报纸,遵循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把一张真正吸引人的报纸奉献给师生。

3、要编好副刊,在办好文艺性副刊的同时,可以尝试增加专题性或专业性专刊,既提升报纸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品位,又能增强编读的联系。

4、要精于策划,创设独特的栏目。

5、要精于运用新闻图片。在报纸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校报也要善于发挥新闻图片“一图胜万言”的效用。

6、在版面设计上要体现出高校特色,要充满现代青春气息。通过版面设计

元素的综合运用,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

其次,我们应加强校报的服务观念:

当代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度重视传播的互动性。在互动的情境中,能有效地提高信息传播效果。对高校校报来说,就体现为编读之间要建立起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使校报成为联系学校和师生、联系老师和学生的桥梁。校报可以通过设置新闻热线电话、电子邮箱、重视读者来信、定期进行读者意见调查、举办编读座谈会等常规方式,去了解读者的真正需求,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办报水平。进而言之,校报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使校报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同广大读者“促膝谈心”的良师益友。

长期以来,校报作为学校党委行政的喉舌,做得更多的是服务于领导部门的工作,而校报广大的读者——师生员工除了得到新闻信息以外,很少得到其他服务。实际上,校报的读者,不仅需要了解来自上级的纵向信息,也需要了解来自科研、教学、后勤、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校报需要强调服务的观念,努力使之成为一张读者所需要的、离不开的报纸。

校报可以开阔眼界,广泛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介绍国内外教学、科研动态,活跃学术思想,在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同时,推进教学改革,为教学、科研服务。校报可以开辟读者来信或热线电话等专栏,由有关部门的领导坐镇解答读者的疑难,使校报成为师生员工与学校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三,建立在传播策略基础上的艺术性:

高校读者构成的特殊性和对信息的高层次需求,必然造就高校校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高标准、严要求”,就是要运用适宜的传播策略,追求传播过程的艺术性,尽可能获取最佳的传播效果。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新闻报道中贯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就是要善于运用新闻传播手段和技巧,形成和谐和富于美感的报纸版面;就是要讲求宣传艺术,杜绝“新闻腔”和“宣传腔”,形成生动活泼、贴近读者的良好文风;就是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给读者带来文字阅读的愉悦和享受,从而赢得读者的尊重和喜爱。

最后,校报要培育社会意识,参与社会,增强与外界报刊的竞争力。校报受冷落原因除了本身质量等原因外,还有当代高校学生的信息来源多的因素,他们更乐于接受社会媒体关于校园以外的信息的报道。高校校报是最典型的校园媒体,应把大学校园作为根本立足点。但是,在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的多维视野也要求校报要有强烈的关注社会、反映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简言之,校报要成为师生放眼看世界的一个窗口,成为师生了解社会动态的一个渠道。校报要通过社会意识的培育,不断增强社会适应机能。比如校报可以通过具体报道,引导广大师生对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提高认识;可以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性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记者团进行社会性采访、调查活动,以拓宽报道视野等。这样,既能提高读者的社会关注度,又能极大地丰富校报的内容。校报积极参与社会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它可以成为塑造高校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桥梁和具体实施者。于是,便增加了与外界报刊的竞争力。

以上,我从校报的现状、受众和运行机制诸方面,对高校校报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分析。我们认为:当下,高校报纸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定位准确、特点突出、运作得当,高校校报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成为大学校园的强势新闻媒体。而这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晓红、王维新:《我国高校校报现状及发展对策》(刊《当代教育论坛》),2006.6

【2】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王建.关于办好高校校报副刊的几点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广告:

相关内容

编辑:Admin 时间:2011/4/6 14:52:12 阅览:728   返回    
高校校报
市场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