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作为高校宣传的主阵地和重要窗口,中国高校校报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手工制作到网络版本,中国的高校校报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史。面对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的冲击,中国高校校报的前景似乎让人担忧:是依然古板、“千人一面”,还是追求创新、重塑自我?在记者的采访中,两种情况依然并存,其中原因不一而足。
谈起校报,从北京某重点高校毕业六年的小彭的印象是:学生了解学校重大事情的媒介就是校报,至于校报还有什么特色,小彭已经记不起来了。
小彭表示,他上大学的时候,中国的网络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校的网络新闻根本就谈不上有没有了。再加上那时候的大学生也很少有电脑,即使学校有网络新闻,似乎用处也不大。
不过,小彭现在还是比较关注母校的发展,而这种关注则是通过网络来实现——浏览母校的新闻网。
辉煌:宣传主阵地
高校校报最辉煌的时候,可说是“一支独秀”,在中国高校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南京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方延明教授介绍,高校校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它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从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算起,中国校报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校报主编侯衍社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共有大学校报25家,到1966年,高校校报已发展到229家,占当时全国1200多种报纸的近五分之一。“文革”时期,高校校报停办,到了1978年前后才又开始恢复。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
方延明表示,校报作为高校舆论的重要喉舌,是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地位很高,是高校宣传的主导媒体。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5]13号文件)》中,特别强调、明确了高校校报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明确规定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而校报编辑部应是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独立机构,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
方延明认为,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第一次专门针对高校校报发布文件,对于巩固和提高校报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方延明还提到,高校校报地位的提升还有一个重要的机遇。即1998年3月18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高校校报正式取得国内统一刊号。
方延明表示,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校报属于内部报纸,给校报的发展带来许多困扰,有一段时间,上级部门甚至想把校报变成内部资料。所以,1997年年底,30多个高校的校报主编就刊号的事情联名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应当说,获得国家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刊号,解决了校报的生存问题,而教育部发文,又解决了校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提及这件事情,方延明至今仍感到非常不容易。
困境:曾经“千人一面”
诚然,中国高校校报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是高校的机关报,校报的质量与社会上的新闻报纸相比存在诸多问题。有人曾总结,高校校报内容,概念化、程式化的新闻多,整篇稿件大话、套话、空话、样板话多;时效性不强,迟到新闻多;会议新闻唱了主角,大会、小会报道多;版面不讲节奏感,既没有产生视觉冲击力、感染力,也没有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版面设计仍然停留在“业余”水平上,“千人一面”,等等。
对此,方延明表示,确实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他解释,在高校校报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校报没有公开刊号之前,受到的限制比较多,改革也比较滞后。方延明认为,制约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缺乏专业化的办报人员和人员编制偏少,这几乎是中国高校校报都存在的问题。高校校报的办报人员往往是从宣传岗位或是其他岗位转过来的,很少有专业化的人员,这本身对办报的质量就有影响。而人员编制少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高校校报甚至只有一个人,更有甚者只有兼职人员在办报。二是经费短缺,这主要看学校对校报的重视程度,学校重视的,经费自然就多些。
当然,也有条件不错的。比如南京大学校报,办公室200平方米,每年18万元经费,6个人。
中国人民大学近几年来加大了拨款力度,经费从2004年的10万元已经增至2006年的18万元,确实对校报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但是,也有一些高校的校报甚至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尤其在西部一些地方高校,这种现象比较严重。
对于校报的困境,北京某高校的校报主编则从新闻的专业角度分析,校报还没有与社会上的新闻媒介接轨,加上制度上的一些原因,制约了其发展。比如,没有广告刊登权,不能获取额外的办报经费,因此难以形成对办报人员的激励机制。大家都是靠学校的拨款过日子,形同大锅饭。此外,他还表示,由于校报是学校的机关报,很难起到舆论监督作用,因为“不可能自己监督自己”,也就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崛起:大胆“与网共舞”
然而,随着校园电视台、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出现,校报的生存遭遇挑战。在此情形下,高校校报该如何面对呢?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目前高校校报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一些校报采取迂回方式突破广告禁区获得经费,一些校报积极协调校内报、网、电视台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以校报为主导的和谐发展局面。
据山东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校报主编刘培进介绍,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该校较早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把学校的校报、电视台、新闻网、广播整合到一个部门,统一协调。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校报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把校报与学校的其他媒体协调,保证了大家共赢的局面。
刘培进举例,如对学校重大事件的报道,新闻网利用其及时、直观的特点,注重短新闻、多图片,使其所报的新闻简洁明快;电视台则可以进行现场直播等;校报则注重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或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或注重对重大政策、事件的解读等。这样,利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合理分配资源,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互补发展。
当然,对于校报来说,仅仅把握资源还不够。刘培进表示,从报纸本身来说,也有很多改进措施,要根据校报自身的特点进行挖掘。首先近两年来,该校校报从黑白版变成彩版,使版面从外观上更加具有美感。其次,校报还注重对深度报道的采写,出现了较多的通讯,逐步减少了以前枯燥无味的豆腐干报道。再者,校报特别加强了言论方面的建设,一方面注重一版上社论对政策、事件等的解读,一方面专门开辟了众言堂,让学校的广大师生有一个发表见解的机会,使得各方面的声音都能得到体现。同时,校报还“与网共舞”,积极关注在学校新闻网上的海天一色论坛的动态,以便把握学校师生的舆论动向。
刘培进表示,如今,学校的校报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要传播党政声音,守住阵地;要发掘基层经验,及时推广;要反映校园生活,贴近师生;要培植大学文化,办报育人。让校报发挥出宣传学校典型、展示学校业绩、振奋学校精神、记录学校历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表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将新闻、科技、育人进行到底。
对于办报的经费,刘培进则表示,本身学校给的办报经费也还够用。通过宣传校友、学校二级单位获得赞助经费,或通过刊登社会上的广告获得广告费方面,山东的有些高校做得较好。
方延明教授表示,类似山东科技大学校报这样进入快速、良性发展的校报还有一批,山东、浙江等地的高校校报在发展中都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表示,如何发挥校报的服务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比如,如何以校报为纽带,搭建学校与学生家长,甚至与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方延明教授建议,中国高等教育是一个大市场,在校生几千万人,但却没有一张专门面向高校的新闻报纸,完全可以考虑整合中国高校校报的资源,组建一个类似“中国大学报”的媒介平台,以便更好地服务高校,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做大做强。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