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校报的特点看其发展方向

广告:

中国高校校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是中国近、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

从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算起,我国校报已走过了110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共有大学校报25家,到1966年,高校校报已发展到229家,占当时全国1200多种报纸的近五分之一。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高校校报总数已超过1000余家,编辑队伍超过3000余人,每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年发行量在3000万份以上。

长期以来,高校校报属于内部报纸,1998年3月18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高校校报正式取得国内统一刊号。

从此,高校校报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高校校报坚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与高等教育工作特点,立足校园,深化改革,争创特色,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和结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权威性强、可信度高。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它肩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新闻的报道上掌握着话语权。

(2)时效性弱、接近性强。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目前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报、旬报很少,半月报、双旬报和月报占大多数,还有一定数量的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报纸。由此可见,与校园内外其他媒体相比,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弱是校报的软肋。但是,校报立足校园,面向师生员工,宣传报道的都是读者身边发生的事情,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引起读者心理上的关注和感情上的共鸣。

(3)读者群窄、发行量小。高校校报的受众主要为在校师生员工,读者数量相对固定,因此,全国高校校报的每期发行数量平均在2000份左右。

(4)专业性强、报道面窄。各学科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以及中高级职称的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构成了校报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读者群。他们文化素质高、思辨能力强、阅读要求高、专业知识广,因此,校报的报道内容充分体现了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但是,显著的专业性和学校工作的周期循环性,导致校报的报道范围狭小,新闻源来源单一,反映的新闻事实较为狭窄。

(5)互补性好、辐射力强。高校校报作为纸质媒体,便于查阅和保存,具有独特的媒介结构差异,与网络、广播等校园媒体的互补性强。校报的信息辐射功能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而实现信息能量转换。

正是由于这些鲜明的特点,高校校报在众多校园媒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自己的特有地位,但也因此面临着来自校园媒体、网络媒体、读者群体、报道内容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因此,高校校报要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中站稳脚跟,发展自我,就必须把握趋势,与时俱进,从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快改革步伐,不断推陈出新。

扩充信息含量。首先,校报要扩大新闻的报道面,从各个方面去反映校园内各个层次的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新闻报道的面议应该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三贴近”原则,除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后勤、管理方面的信息外,还应该把教育改革和新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学校和社会横向联系的科技和经济信息、学生培养信息、与高校有关的社会信息、服务性信息、生活新闻信息等纳入报道的视野。只有报道面广,才能做到消息量多,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使广大师生员工对校报有兴趣、有感情,想看、爱看。其次,校报要精采细编,提高消息报道的质量和新闻的含金量,让那些空话、套话一大堆的长篇大论彻底在校报上消失。

增强新闻时效。校报的出版周期决定了其难以以时效性取胜,但是尽可能的“抢”时效是可以实现的。树立全局观念,对重大活动或事件心中有数,尽可能把截稿日前该发的消息都抓住,就抓住了时效性。同时校报记者要多串门,建立和依靠通讯员队伍,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抓好突发性事件。当遇见已有定论、公布只是早晚的事情的事件时,应写预发稿,以其不落后于人。

注重深度报道。校报无法在时效性上与电视、广播、网络一较短长,就应该拓宽报道范围、放开眼界,在“深度”上下工夫,认真做好报道策划,做出有亮点、有深度、有高度的专题,从而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效果。深度报道以其不受严格的时间限制以及内容详实等优点,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校报也就不必担心时间上落后于人而受“冷落”了。创新表现手法。形式服务于内容,要注意报道体裁的多种多样,除了新闻、通讯外,还可运用特写、图片新闻、调查报告、读者来信、评论等多种体裁的新闻作品。

要注意版面语言的灵活多样,新闻标题的精美制作、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版面样式上的出新出奇等都会把整张报纸以崭新的“包装”,给人以美感和愉悦。

推进媒体互动。当前,校园媒体风起云涌,社会媒体强势冲击,校报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因此,校报必须主动参与校园媒体互动,突破自身局限,走信息化、网络化的道路,实施“报网一体”的发展战略,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新闻报道的立体化、客户服务的捆绑化和营运手段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为读者和客户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校报开办网络版,不但新闻快,时效性强,还能及时下载,并可利用一些资料做链接报道,同时在网上可设置许多针对校园、贴近师生的专栏,以弥补校报信息少、速度慢、沟通难、影响小的不足,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优化采编队伍。校报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校报发展的瓶颈。因此,校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走精品之路,就要提高采编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是引进人才,吸引优秀的学生记者和毕业研究生充实到校报队伍,给校报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要吸引社会媒体的骨干到校报担任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给校报带来全新的办报理念。第二要加强培养。对现有的校报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修养和业务技能水平。校报管理层要针对不同人员进行不同的培养,并且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以保障他们有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

综上所述,高校校报要在新时期保持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强化自己的作用,就必须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服务中求认可,在付出中求回报。

广告:

相关内容

编辑:Admin 时间:2011/4/6 14:52:12 阅览:1255   返回    
高校校报
特点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