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刊的亚新闻人

广告:

企业里的内刊人

在企业里,他们是一帮很特殊的人,因为他们做的是与企业生产或管理无直接关联的事???用他们的行话说:搞内刊。“内刊”就是企业内部的刊物,因此,他们其实应该叫做企业里的新闻人。

来来往往亚新闻路

在企业里来来去去,突然地碰到他们,会有一种清新感,因为他们身上多多少少带点“文化味”。他们中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也有四十出头的,一般都是从大学时就开始喜欢写点东西,最后辗转地走上了这条亚新闻路。《TCL动态》的主编陈乐山早年从华师大中文系毕业,然后到大学里教书,再到一家企业里做办公室主任,1997年成为TCL内刊主编,一路的舞文弄墨。说起当年老陈津津乐道,浓浓的潮州口音掩不住内心里那份自豪。《万科周刊》主编单小海早在中大读书时就以“才子”闻名,如今锐气依然,谈起创办内刊头头是道。大学毕业,单分配到某省厅办公室,觉得“无聊”辞职到了万科周刊,几年间《万科周刊》在同行内外获得好评与单的努力分不开。还有一些传统媒介的采编人员,羡慕企业内刊颇丰厚的收入,又舍不得体制内的安稳,干脆到企业内刊做起兼职。经过两三年的锻炼,他们一般都具有操作整个企业内部刊物的能力,有的甚至成了猎头公司“黑名单”上的人。

痛痛快快说心里话

企业内刊的走红是这两三年的事,出名不出名的企业纷纷办起了内刊,发行量一般近万份,合生创展集团的《合生月刊》甚至由集团副总经理及项目公司经理领衔主编。据说有的企业集团包括下属各分公司及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内刊(包括杂志、报纸、专刊等),仅此一家就有内刊数量近百。出版周期一个月的内刊至少需要两个人,多则六七人,由此可见内刊人才的需求是如何巨大。

做内刊人得是个全才。一份报刊,只是三两个人,从写稿、约稿、编稿、排版、美编、校对,往往是一身数职,有的内刊人兼任办公室秘书,老总代言人,会议召集人,还得上窜下跳,为内刊的出版跑经费、印刷、发行,工作量巨大。但是,内刊人自有其想法。“做企业内刊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单小海说,企业内刊相对自由的空间正是吸引一大帮内刊人的主要原因。好的企业内刊背后大多有一位知人善任的老板。TCL的李东生、万科的王石对企业内刊都采取“不干涉主义”,经费要多少给多少,据说《万科周刊》一年的经费在250万左右。因此,包括《海尔人报》、《宝安风》、《万通报》、《碧桂园》等一批企业内刊在内,从印刷、排版到报纸定位、稿件质量,都为内刊人使情弄性尽情发挥提供了用武之地,以致有的内刊气势直逼专业报刊。

期期盼盼走上企管

但是,许多搞内刊的亚新闻人都不讳言搞内刊不是长久之计,有的甚至直言只是“谋生”手段,这导致了企业内刊的圈子很不稳定,可以说是“铁打的内刊,流水的内刊人”。

不少内刊必然要受制于企业内部运作规律,话题往往不具有广泛性,因此采编人员易产生“迷茫感”。尤其是在内刊这么一个特殊的位子上,上可以与决策层面晤,下可以与各基层沟通,信息密集,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内刊人不但要亲自操刀撰稿,还得经常与内外权威人士约稿、对话,几年下来,往往是被“逼”成半个企业专家,不可能满足于安份守己地长期做个内刊人,走上企业管理之路才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据了解,《万科周刊》就被称为万科集团的“黄埔军校”,因为先后有几任万科周刊的主编相继成长为万科全国各区域的老总。《碧桂园》主编刘文伟如今也不再只是编编报纸,包括公司的广告、宣传、策划、公关等方面,他都独当一面。当然,也有内刊人选择返回传统媒体,还有的继续在一家又一家的企业内刊里不断地流浪下去。

转自羊城晚报

广告:

相关内容

编辑:Admin 时间:2011/4/6 14:52:12 阅览:427   返回    
亚新闻人
企业内刊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