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国际新闻媒介》
广告:
如果有那么一个家族,它的变迁能够反映出整个20世纪的发展轨迹,那就是奥克斯苏兹伯格家族及其延续四代之久的传家宝——《纽约时报》。
——摘自《落基山新闻报》
【档案资料】
中文名:《纽约时报》
外文名:The New York Times
简称:NY Times
产品:新闻
创立时间:1851年
CEO: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
总部:美国纽约
网址:http://www.nytimes.com
总编: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
【述评】
有人说,展开百年《纽约时报》,犹如展开一幅美国历史画卷:1912年关于“泰坦尼克号”客轮遇难事件的报道,1945年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报道,1971年对五角大楼“越战最高机密文件”的揭露…从1851年创刊以来,《纽约时报》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记录时代,无愧“档案记录报”(newspaper of record)之称。
《纽约时报》是美国第一大报,在美国影响巨大而深远。每天早晨上班途中,从地铁站花2美元买一份《纽约时报》,已经成为许多美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纽约时报》以报道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论为主,以消息来源可靠著称,被英美报界一致尊称为“报纸中的报纸”,美国国会议员、各国政要都是其忠实订户,甚至把它作为政策的参考,因而《纽约时报》又被誉为“权力机构的圣经”在美国的精英媒介中,《纽约时报》具有神话般的声望,号称“政治精英的内部刊物”。
这一切归功于《纽约时报》坚定的新闻信条和鲜明的品牌定位,它牢牢抓住精英团体的阅读需求,倡导中高层文化的归属感,致力于创办一份没有耸人听闻的标题、没有庸俗报道的严肃报纸。160余年来,《纽约时报》守“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无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刊载所有适宜刊载的新闻”的办报信条,表现出一个国际大报的责任和风骨。
《纽约时报》以其庄重严肃的品牌风格赢得了尊重,深深影响着世界报业的历史,其客观公正、新闻取胜的品牌定位也成就了商业上的成功。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评选中,《纽约时报》排名第67位,列全球报业第二位,仅次于《华尔街日报》。尽管近年来在网络媒体冲击下开始艰难转型,但仍不失为美国乃至国际报界的一个标杆和一面旗帜。
【发展史】
1851年9月18日,亨利·雷蒙德(Henry Jarvis Ramond)和乔治·琼斯(Georg Jeones)创办了《纽约每日时报》(New York Daily Times),1857年改用现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迄今为止,其160余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每一个时期,《纽约时报》都坚守精英理念,铸就国际大报的高尚报格。
一、雷蒙德初创时期(1851—1896年)
《纽约时报》创刊之际,正值美国政党报刊穷途之末,大众化报刊方兴未艾。亨利雷蒙德摒弃了以往廉价报刊煽情的做法,力求做到报道客观、内容翔实,同时尽量避免因党派之争而导致的夸大其词和“煽动性”观点。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新闻第一”的原则,主张“一张报纸应该按照本来面目反映这个世界。雷蒙德尤其重视国际新闻,而且努力使国际报道不偏向美国自身观点,从而奠定了纽约时报》成为国际上备受尊崇的高格调报纸的基础。
1861年,《纽约时报》迎来了第一个发展机遇南北战争。《纽约时报》在战争中出动战地记者34人,其中32人随联邦部队活动,2人打进南方部队内部采访军情。《纽约时报》在战争的喧闹中显示了自己的客观、理智、深刻和全面。雷蒙德亲自随军采访,他写给南方“火性子”扬西的4封公开信集中体现了南北战争《纽约时报》的报道风格:冷静而有力地反对了脱离南方联邦政策提案,对林肯给予了坚定支持,同时又表示了对南方的理解。雷蒙德通过亲力亲为,践行了《纽约时报》的精英品牌理念。经过南北战争的洗礼,《纽约时报》成长为当时最杰出的日报之一。
1869年,雷蒙德去世,乔治·琼斯继任。在他主政期间,纽约时报》先是因揭露了坦慕尼协会巨额贪污案而轰动一时,其后美国大萧条到来,报纸涨价,发行量大跌,《纽约时报》走向衰败。
二、阿道夫·奥克斯中兴时期(1896—1935年)
1896年8月,奥克斯接手了大萧条时期濒临灭亡的《纽约时报》并进行了降低报价、增刊扩版、报道国际新闻等一系列改革,制定了新的报训:“公平地报道新闻,不畏惧或不偏私,不卷入任何政党、派别和利益之中。”他多次拒绝接受政府和政党的赞助,并通过提供内容翔实、独家报道的国内外新闻,树立了《纽约时报》“独立、客观”的新形象,确立了其严肃的高级报纸地位。
自1896年10月开始,《纽约时报》在头版左上角报眼位置每天刊登一句话:“刊载所有适合刊登的新闻”(All thenews that's' fit to print),并一直坚守到现在。《纽约时报》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赋予的新闻自由和美国公众的知情权为理由,力争公开发表一切新闻事实。另外,《纽约时报》在选择广告刊登上坚持原则,维护广告高尚的格调与品位,坚决不刊登欺骗、令人误解的文字与图片,不刊登进行人身攻击的广告,不刊登有种族、宗教、性别、年龄、婚姻歧视的广告。
自奥克斯接手以来,《纽约时报》表现令人惊艳:它的新闻报道数量大,曾创造单天报纸重量4.5公斤的纪录,有“货色齐全的新闻超级市场”之称;其新闻报道质量更高,手中握有89项普利策奖(时报集团共有110项普利策奖),遥遥领先于同行。
以1912年“泰坦尼克”海难报道为例,《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真实、快速而客观,是第一家报道沉船事故的报社。当其他报社暗示“不沉的泰坦尼克号”不至于遭遇灭顶之灾时,它刊出了沉船发出的大部分电讯稿,直截了当地报道“泰坦尼克号”沉没了,同时派出了几乎所有记者,赶至码头采访抵达纽约港的海难幸存者。当年的4月22日,更是动用了当时全部24个版面中的15个版面来发布“泰坦尼克号”的新闻。《纽约时报》在这次灾难报道中体量大、速度快、质量高、报道翔实,不仅为当时的媒体竞相转载,甚至今天仍是人们搜集保存的珍品。
三、苏兹伯格家族时期(1935年至今)
1936年,奥克斯逝世,他的女婿苏兹伯格继任纽约时报》的发行人,《纽约时报》步入苏兹伯格家族时期。1963年,苏兹伯格之子阿瑟·奥克斯·苏兹伯格继任,开始进行多种经营,以提高时报的竞争能力和利润。
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和新媒体挑战,阿瑟·奥克斯·苏兹伯格锐意革新。版面风格上,从1993年开始使用彩色印刷,使“灰色贵妇抹上“口红”;在报纸内容上,他把报纸社论的质量作为应对电子媒体的有效办法,大力加强“星期天论坛”等栏目;此外,他还成立了独立核算的“数字纽约时报”,积极主导《纽约时报》向数字化转型。他还积极投身电视和广播事业,成立了纽约时报电视公司,并使之成为美国最大的独立制作商之一,纽约时报公司还拥有两家广播电台,投资于“新英格兰体育”,2003年成功收购《国际先驱论坛报》。
2015年4月,《纽约时报》再次成为普利策奖大赢家赢得了包括调查性报道奖、国际报道奖和专题拍摄奖等三个普利策奖。
百年沧桑,但《纽约时报》客观、公正、新闻取胜的风格从未改变。
【规模力】
一、品牌价值
世界品牌实验室2014年评选出的世界品牌500强中,纽约时报》排名第67位,按照206国际新闻媒介品牌影响力的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得分为4分、4分、3分。在媒体排行中,《纽约时报》位列Google、、Disney、YouTube、Twitter、FOX、Wikipedia、《华尔街日报》路透社之后,排在时代》周刊、《财富》周刊、美联社之前。
对比前几年的排名情况来看,《纽约时报》21世纪以来开始一路下跌。(2007年排名第14位,2008年第25位,2009年第29位,210年第56位,2011年第70位,2012年第57位,2013年第66位。)这说明了网络媒体、经济类报刊在新时期巨大的优势和竞争力但《纽约时报》160多年来以高质量的新闻和品格创出了独特品牌及其特殊地位,依然不能撼动。
二、人力资本
《纽约时报》的成功,是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编辑、记者、专栏作家、经理人员等报业人力资本的结晶。其采编人员一部分是从其他媒体招收的优秀人才,另外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经过实习、内部在职培训、考核挑选。两个渠道都有一套严格、烦琐的程序,以确保人才的质量:在对应聘者的求职函与文章剪报进行审查后,会安排一系列测试,先是业务能力,诸如写作特稿、专版评论或是对业务走向的判断等,然后是一系列面试与沟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甚至长达四五年时间。进入报社以后,还要经过半年的试用期,业绩出色者才能被正式任用。根据纽约时报公司2011年度报告,截至2011年12月25日,纽约时报公司总共拥有雇员7273人,其中《纽约时报》雇员3056人。这些编辑记者有60%在纽约市,40%在外地和国外。编辑部下设15个部门,美国国内另设11个驻外记者站或分社。其中,华盛顿分社最为庞大,约有50人。国外分社或记者站共有24个,总共有50多人。
在组织架构上,纽约时报公司采用发行人制度,自896年以来发行人都是由家族成员担任,现任发行人小苏兹伯格有多年的记者、编辑经历,发行人一般不过问报社具体事务。报社内的机构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行政和经营管理;另一块是编辑部。报纸除广告以外一切与内容相关的事务都归编辑部管理,余归属行政经营方面管理。日常全面工作由发行人之下的第二号人物—总裁负责。行政经营方面设副总裁若干(通常兼任各方面主管)。典型的行政经营部门有:广告部、发行部、财务部、计划发展部、人事部、对外关系部(有的称公关部)、印刷厂、总务部。编辑部由总编辑负责,分新闻编辑部和社论评论部。新闻编辑部由总编辑负责,设执行总编、总编、助理总编若干。新闻编辑部采取分类制,并实行采编合一。在组织结构设计上纽约时报公司为编辑部门与经营部门划分必要的制度界限,明确区分各自职权,分线运作,杜绝市场逻辑对新闻采编的不当控制与过分干预,以保证新闻的专业水准。
在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支持之下,纽约时报公司利用一系列采编制度保障核心内容产品生产。首先,在采编理念上,《纽约时报》以理性观察、建设性的出发点,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走势,以建设性视角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其次,《纽约时报》特别重视头版选择,在美国新闻界观念中,《纽约时报》头版设定了美国新闻时事议程。再次,纽约时报公司还通过不断的采编创新扩展核心内容产品的广度与深度。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纽约时报》创新并发展了工商新闻报道。最后,《纽约时报》还设置采编方面的监督制度,以完善核心内容产品品质。
三、发行量
160多年来,《纽约时报》的发行量在跌宕起伏中前进。
1851年,在雷蒙德新闻理念主导下,该报创刊当年发行量就达到2万份,但随着雷蒙去世,美国大萧条到来,报纸涨价,发行量大跌,到1896年时报发行量已经下降到9000份,还欠下30万美元债务。
奥克斯时期,该报进行一系列改革。1898年,奥克斯接手时报不到2年,发行量迅速上升到7.6万份。1901年,发行量突破10万大关。1912年,因为对“泰坦尼克”海难的报道,该报经历了历史上极其辉煌的一年,发行量保持在248170份,比上一年翻了5倍,广告居报业之首,经营收入猛增到3.15亿美元创造了历史之最。“一战”期间,由于报纸对战况的报道及时详细完整,1918年,该报发行量进一步激增,达到368492份。1928年,时报日发行量创造了44.2万份的最高纪录。
苏兹伯格家族时期,时报发行量继续增加。1990年达到110万份,成为美国发行量第三大的报纸。2011年,根据纽约时报公司年度报告,截至2011年12月25日,纽约时报》日发行131万份,星期刊发行178万份②。而到了2013年,《纽约时报》的发行量达到了187万份,仅次于《华尔街日报》,成为全美发行量第二的报纸。
四、主要版面和栏目
现在《纽约时报》每天出50~100版,版面按内容分叠,五叠到八叠不等。每天固定列出五叠:A叠要闻,B叠“大都会新闻”(The Metro Section),叠“经济生活”(Business Day),D叠“体育”(Sports),E叠“艺术”(The Arts),其余专刊也各有固定受众群,轮流出现。
版面设计工作由专门的“艺术设计部门”完成。这个部门十分庞大,包括13位版面组合编辑、15位艺术设计专家、16位图表设计编辑和地图制作专家、艺术制作专家等除第一版新闻的画样工作属于编辑主任(夜间部总编辑)外,所有内部版面的编排均由版面组合编辑来完成。《纽约时报》版面有以下特点:
1.基本版面简朴严谨
基本版面以灰色为主调,风格高贵、严肃,素有灰色贵妇”(The Gray Lady)的美誉。头版上,报头“THE NEW YORK TIMES”采用老式花体字,灰黑色,十分素淡;字号不大,占版面1/10。左边报耳框中以小字写着著名的编辑方针: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时报头版以报道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为主,深受各界重视。新闻条数一般为6-8条,只出标题及简要内容,具体内容放在内页;另有2-3张图片新闻,头版下方还辟有导读栏。新闻标题的字号差不多,都比较小,约3行高。小标题腾出了空间来刊登内容,版面信息面密集,各标题大小差异不大,使全版具有稳定感,不会让读者忽视那些被小字号弱化的新闻。
纵观时报各个版面,其元素运用单纯、整齐:版面以水平为主,文章标题以2~4栏居多,除了头版和少数重要版面彩印外,其余都是黑白版面(1997年之前全部黑白)彩版上一般也只有图片是彩色的,很少有衬底或彩色标题的做法。大幅彩图、黑色标题、灰色文字和图片标题旁边的留白,视觉感受既朴素又很优美,体现了“少即是多”的美学观念。
2.专刊相对活泼大胆
自罗森索于1975年首创专刊以来,《纽约时报》的专刊发展迅速,种类繁多,涵盖经济、体育、艺术、科技、生活等各个方面,仅生活一类就有“家与家居”“餐饮”“健康与健美”等内容。和新闻版面的严谨风格略有不同,这些专刊采用软型新闻杂志的定位,在编排上相对活泼大胆:在版面空间上,专栏常常采用新闻版面忌讳的断版模式,细横线直接切断版面,模块化特点明显,以方便长文章编排;在图片上,专刊除运用新闻照片外,还常用图表、表格、漫画、连环画等表现。由于专刊的文章专业性较强,采用图表可增加可读性,帮助读者理解。
3.“灰色贵妇”抹上“口红”
1997年10月,《纽约时报》开始引进彩色新闻与广告,正式进入彩色时代。报纸以彩印形式扩充了艺术、体育、美食、家园、周末等版面;10月12日,其“周末时尚”彩印刊出;10月16日,头版彩印。有人幽默地说“灰色贵妇”破天荒地抹上了一点“口红”,因为许多纽约的报纸早在1893年就开始使用彩色印刷了,可见《纽约时报》的朴素和简洁。虽然引入了彩色新闻与广告,但这只不过是纽约时报》严谨风格小的一点小改良,它仍然坚持朴素的标题和多数版面的黑白色调坚持简洁优美的版面风格,这与其严肃定位是相得益彰的。苏兹伯格引领“灰姑娘”进入彩色时代。这场彩色革命深层的原因是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电视带来的新闻“视觉革命”,培养了受众新闻消费的新需求,从而推动了印刷媒体的改革。
【影响力】
在《纽约时报》1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从1918年该报因为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时新闻详尽完整而获得首届普利策奖开始,至今已经获得100多次普利策奖,在美国报界中遥遥领先。之所以能成为普利策奖大赢家,在于其客观公正、新闻取胜的品牌定位,百年来铸就的庄重严肃的品牌风格。
雷蒙德创立时报时确定了报纸的立场和定位:“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无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即便是在美国黄色新闻泛滥之际,《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始终坚持客观公正:无论是商业伙伴,还是竞争对手;无论是在野政客,还是执政党领袖;无论报道对象的主张是激进还是中立,是自由还是保守,《纽约时报》都尽最大努力做到客观冷静,秉持中立、公正的一贯作风。老对手《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去世时,时报表达了这样的悼念“我们对我们的挚友和德高望重的同仁凯瑟琳·格雷厄姆之去世深感悲痛。在20世纪后半叶,她凭借自己的才华、智慧和勇气,改变了美国新闻的环境,每一个关心自由和言论公正的人都会深切怀念她”,体现出一份“正派的堂堂大报”应有的品质,赢得了民众的尊敬。
阿道夫·奥克斯时期的信条“刊载所有适合刊载的新闻”成为时报的招牌,一直持续到现在。对于新闻第一原则的坚持,防止了时报在商业社会中的异化,也保持了在政治面前的高度独立和自治,敢于监督政府。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纽约时报》在“五角大楼文件解密案”②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二战”期间放弃唾手可得的广告,刊登大量战争新闻,远远超出美国其他任何一家报纸。
在1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纽约时报》始终引领着美国新闻界,许多报纸都以能否跟上《纽约时报》的头版作为是否成功抓住了选题的标准。前CB夜间部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曾经说过:“要知道哪些新闻最为重要,只要看了《纽约时报》第一版就好了。”
《纽约时报》也勇于承认报道中的错误,专设更正”栏和“编者的话”,大大提高了在读者中的信任度,赢得了民众的尊重。苏兹伯格曾明确表示:“我不认为我们会因为承认错误而失去什么,相反,我们这样做只会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地位。”美国CBS著名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在被问及如何选择好的报纸时说:“凡是固定刊登更正新闻栏的报纸,便是最负责的报纸。”2014年3月4日,《纽约时报纠正了161年前一篇关于所罗门·诺瑟普的错误报道。
《纽约时报》对消息来源的高度保护,也深得读者的信任,也为报纸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消息来源,虽然《纽约时报》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1975年,《纽约时报》为保护一名报告10年前一家医院里13人毒气死亡内幕的妇女,甚至被告上法庭,记者不仅失去了40天自由,而且报社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但这一切都没有改变《纽约时报》保护新闻来源、坚持新闻公正原则的决心。
【经营管理】
一、精准定位
纽约时报》牢牢抓住精英团体的阅读需求,以精英媒介的责任感报道新闻。这一点在“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等报道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1971年,美国在越南战场泥足深陷,尼克松总统却无意使越战降级。3月,富有正义感的国防部官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向《纽约时报》透露了长达47册的《关于越南问题的美国决策过程史》(以下简称“五角大楼文件”)。6月13日,《纽约时报》开始刊登“五角大楼文件”的核心内容,引起了政府的恐慌,尼克松总统指使司法部长米切尔以违反保密法令为由要求停止连载,遭到《纽约时报)拒绝。
6月15日,美国政府颁布了临时限制令,强迫《纽约时报》停止连载。这一举措遭到了美国奥论的猛烈抨击,新闻界认为公众有权知道美国何以卷人这场耗资数百亿元的战争,政府侵害了新闻自由权,而政府则坚持《纽约时报》五角大楼文件”是泄露国家机密,违反了保密和间谋法令。法官们则各执已见,有些支持总统,有些支持报界。官司最后打到了最高法院。6月26日联邦最高法院公听举行。6月30日最高法院宜布微销停止刊登的限制令。
《纽约时报》在事件中表现出一个主流精英媒体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正是精英媒介的风格。
二、广告自律
(《纽约时报)接受广告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则广告都要经过严格检查。宁可牺牲巨额广告费,也要执行广告刊登标准,绝不允许不实欺诈及有失善良风俗和尊严标准的广告出现在报纸上。
1957年,时报制定了“广告接受适当性准则”,明确规定如下内容不能刊登:广告中具有欺骗、虚伪或令人误解的文字或图片:人身攻击的广告,对其他产品或服务滥用攻击的广告;投资性的广告;不符合联邦、州政府法令者的广告;或广告中保证巨额或过度利润者;或以广告诱引投资生产开采矿藏及石油的生产者;看相、圆梦及星相之广告;广告中具有任何种族、宗教、性别、年龄、婚姻及残障歧视者;广告涉及诽谤及违反著作权法、商标法、隐私权以及证券房地产的买卖法令者。时报还明确规定了广告与新闻的界限,规定广告中不能出现与新闻-样的体裁和标题以及记者的姓名、发稿地和图片说明。
这一准则出台后被不断地完善与充实,成为广告部必须恪守的金科玉律。(纽约时报)制定如此严格的广告接受标准,并严格自律,不惜损失巨额经济利益,目的有三:第一,保障读者的利益;第二,保障广告客户利益,以避免受到不公平的竞争:第三,保持与维护报纸高尚的格调与品位。
三、转型新媒体
作为严肃的报业集团,《纽约时报)一直以来都不怎么热衷于新技术。20世纪初,阿道夫·奥克斯就曾有机会对一家新开办的公司进行投资,但他的决定是放弃,因为该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与《纽约时报)主业相去甚远,而那家公司的名字是“可口可乐”。1922年,麻省理工学院(MIT)一名研究用电话线路传输图像的工程师加盟《纽约时报),(纽约时报》立即将这项新技术运用到在美国及欧洲的下属分支机构,还由此获得了多项专利。”1959年,《纽约时报》仅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将此项技术卖给了Litton Industries公司。让《纽约时报》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由此项技术发展出来的传真机竟有那么大的市场潜力。“二战”以后,电视行业蓬勃发展,美国政府指名由在业内建立了卓越声誉的《纽约时报》在纽约开办一家电视台,《纽约时报》的管理层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主业,谢绝了这一宝贵机会。
互联网时代,《纽约时报》面临着艰巨挑战,印刷版报纸发行量持续下滑,电子传媒将会使印刷阅读时代消亡,似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一种趋势。2010年,《纽约时报》董事长苏兹伯格表示,未来将停止出版印刷版报纸,主推网络版报纸订阅业务。
其实,《纽约时报》的网络经营探索早在1995年就已开始。1995年,纽约时报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报纸网站www.nytimes.com.提供《纽约时报》的在线阅读。
1999年,网络业务方面全面整合,成立了独立核算的“数字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Digital)数字纽约时报在创办的第一年就开始盈利,2003年数字纽约时报营业收入8804.6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147.4%。截至2011年12月25日,数字纽约时报共有40万付费订户,成为纽约时报公司“旋转最快的引擎”。
2005年2月17日,纽约时报公司与Primedia公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纽约时报公司将以4.1亿美元现金收购Primedia旗下的About公司。About公司是通过About.com提供在线消费者信息的行业领先者。这项收购将强化纽约时报公司以多种媒体产品发布新闻和信息的战略。2006年8月,纽约时报公司又以3500万美元收购了基础线影音系统(Base-line-Studiosystems),这是一个服务于电影和电视产业进行在线信息发布的数据库。同年9月,该公司又以90万美元买下卡路里计算网站(calorie-eount.com),该网站专门提供减肥工具信息和各种营养性食品信息。纽约时报公司希望通过对这些网站的收购,能够为品牌产品增添新的价值。2007年4月,纽约时报》和微软专门为Windows Vista研发一款New York Times Reader”的软件,专供在电脑上阅读新闻而用,提供《纽约时报》在线、离线阅读体验。
近年来,《纽约时报》还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加强与读者的对话与互动。截至2011年11月25日,根据公司年报,时报在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和Twitter上的粉丝已分别达到200万和400万。
截至2015年7月底,《纽约时报》收费电子版用户已突破100万。
四、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
优秀的人力资本是报业组织核心竞争力最为基础和最为活跃的因素。《纽约时报》上千人的庞大编辑部,在一套严格而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运转,层级分明。
在人才引进与网罗方面,《纽约时报》遵循一套严格、烦琐的程序,以确保人才的质量。在人才培训方面,《纽约时报》为员工提供专业技能的培训。对新进报社的员工,按岗位实施不同的培训项目,包括各编辑部门用语规范训练、注意新闻内容是否平衡、有无诽谤与侵害名誉权等。《纽约时报》的在职训练还很重视独特的新闻价值观与新闻理念的内化,熟悉时报的运作规范。每个时报人都将200多页的《纽约时报的风格与用语》手册规定牢记于心,它不仅规定了时报的拼写、缩写标点等规则,更重要的是规定了时报的新闻政策与新闻目标。在人才激励与约束方面《纽约时报》员工的待遇位于美国各报之首。2001年,新记者的最低年薪是7.5万美元,比《纽约邮报》高出一倍,当时美国拿到5万年薪以上的人不到10%。对于《纽约时报》高层主管来说,其收入就更高了。
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纽约时报》吸引了许多媒介天才,包括史上最好的专栏作家赖斯顿和杰出报人罗森索。赖斯顿开创了社论版对页,文笔辛辣而内容广泛,评论范围从白宫、国会、中央情报局到宗教、种族商界、艺术,无所不包。罗森索曾任时报总编,他确立了新闻与评论分开的法则,同时坚持对一个问题的两面进行报道;罗森索还按内容为时报分版,这为今天美国报纸的版面体系奠定了基础。赖斯顿和罗森索好比时报品牌核心,直接影响着新闻界的上层人士,例如若名记者霍姆·比加特和尼尔希思等,他们又将影响渐次扩大到更多对象…这样,《纽约时报》汇聚了越来越多的新闻人才。正是这样的薪火相传,《纽约时报》才得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长为公正客观的大报。
《纽约时报》招聘采编人员的条件很苛刻其中一条是在新闻岗位上工作过5年以上。这一规定客观上形成了该报在全国范围层层选拔人才的机制。现在美国很多大报或著名报纸的编辑部都不从高校直接聘人。一般来说,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TheWashington Post)这类全国一流大报,都要求有5年以上新闻经验,而像纽约《每日新闻》《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ribune)、《波士顿环球报》《费城问讯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等大城市主要报纸,也要求3年以上新闻工作经历。新闻学院的学生无论怎么热爱《纽约时报》,也得从最基层的报纸做起。
五、严格的采编制度
《纽约时报》通过几方面的采编工作制度来保证头版的质量:
(1)严格筛选头版新闻,上头版是《纽约时报》的集体决策过程,每天,各部门主编都争取将自己的内容上头版。
(2)敢于大胆地在第一时间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的报道经过,就是十分经典的范例。
(3)通过不断的采编创新来扩展核心内容产品的广度与深度。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和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纽约时报》创新拓展了工商新闻报道,内容主要聚焦于普通人,如普通股民、小企业报道等。工商新闻善于运用大幅照片和统计图表,帮助读者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经济形势,从读者的角度报道好各种枯燥的经济现象。
(4)设置采编监督制度,以完善核心内容产品的品质,在第二版设立庞大的“更正栏,每天将昨日的差错收集归拢,在更正栏刊登,每次达十多条。
【延伸阅读】
一、《纽约时报》将“泰坦尼克号托出水面
1912年,《纽约时报》成功抢到历史上最大的独家新闻—“泰坦尼克号”沉没,从而造就了新闻史上的又一个经典之作。
1912年4月18日,星期一,凌晨1时20分,收到合众社4月14日星期日夜电:本晚“10时25分,白星邮轮公司所属“泰坦尼克号”,向本地马可尼有线电台发出航轮求救信号,并报告该轮已触冰山,请立即援助。
纽约和伦敦的其他报社编辑对于这条新闻仅仅刊出电讯原文,并暗示这艘“不沉的泰坦尼克号”不会有多大的损害,有的甚至隐藏了若干事实。但是《纽约时报》却以头版排出三个直栏四排大字的头条新闻:邮轮“泰坦尼克号”触及冰山/午夜船首已开始进水下沉/妇孺登上救生艇撤离险境/凌晨零时27分后电讯已告中断。第一版上有一个两直栏宽的加框消息,标题为“沉船最后消息”,刊出了大部分电讯稿。最后一次版是在凌晨2时半上机,直截了当地报道伟大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了。
以后的3天中,《纽约时报》对“泰坦尼号”新闻的报道,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论话题。其他各报饱受教训后,都转载《纽约时报》的新闻。
星期四《纽约时报》开始了一场重要的压轴戏它动员了几乎全部记者,赶至码头采访抵达纽约港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
星期五《纽约时报》24个版中的15个版用来发布“泰坦尼克号”新闻,《纽约时报》在那天对“泰坦尼克号”惨案的报道,竟成为人们搜集保存的珍品,得到国内外报业一致赞扬。
灾难新闻的报道,委实使人沮丧,但是它可以带来读者。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搞起灾难新闻来,更是效果显著,成绩卓著。
二、《纽约时报》报道五角大楼文件
1971年,美国在越南战场烽火连天,不能自拔。这年的6月13日,《纽约时报》开始连续刊登美国国防部绝密文件《关于越南问题的美国决策过程史》(简称为“五角大楼文件”)的核心内容。这份文件详细描述了美国是怎样卷入越战的,美国在越南做了些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等。由于当时越南战场不仅是美国国内问题的焦点,也是国际问题的热点,《纽约时报》这一举动,很快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大大增加了报纸销量。
由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从1967年6月至1968年12月组织一批专家学者秘密编写的《关于越南问题的美国决策过程史》,汇集了美国政府各部门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所有关于越南问题的信函、电报、报告、文件、批示、指令等。这一浩大工程有47卷,共7000页,250万字。文件的每一页都标有“绝密”“敏感”字样。其中有4000页是原始文件。1971年3月,参与编写《关于越南问题的美国决策过程史》的埃尔斯伯格通过知心朋友、《纽约时报》的记者尼尔·希恩,将47卷复印件提供给《纽约时报》,并要求《纽约时报》全部发表,以唤醒美国国民,使人民知道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坏处,从而迫使美国政府退出越战。
197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经过加工刊出“五角大楼文件”的第一部分。“五角大楼文件”的曝光,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恐慌。尼克松总统指使司法部长米切尔以违反保密法令为由,要求《纽约时报》停止连载,遭到拒绝。6月15日,美国史无前例的临时限制令颁布,强迫《纽约时报》停止连载。但是,美国的另一家大报《华盛顿邮报》也获得了这份文件并开始连载,政府同样要求禁止,但当地法院支持《华盛顿邮报》继续刊登。这样就出现了怪事:同一份文件,在《华盛顿邮报》可以刊登,而在《纽约时报》却不允许刊登。
美国舆论猛烈抨击政府侵害报界的新闻自由权。新闻界认为,公众有权知道美国何以卷入这场耗资数百亿元的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整整一代人都至关重大,政府不能限制人们知道。而政府坚持认为两家报纸刊登“五角大楼文件”是泄露国家机密,违反了有关保密和间谍的法令,已给国家安全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些法也确信总统有权禁止发表任何文件,只要他断定这些文件的泄露是于国有害的。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6月30日,美国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判决两家报纸胜诉,美国政府败诉,撤销了禁载“五角大楼文件”的限制令。
最高法院的判决阐述说:“在本庭面前,对表达观点施加事先约束的任何制度,都承受着对其宪法效力的很大怀疑。……政府因此要承担繁重的举证责任,以证明实行这种强制约束的正当合理性。”最高法院在此案中,为保护传媒行使宪法规定的表达自由而把“繁重的举证责任”交给了政府,而尼克松政府又没有充分证据显示发表“五角大楼文件”对国家安全有“明显而即刻的危险”,这就迫使美国政府以及支持它的法官们后撤其法律边界,大大缩小了政府“绝密文件”的保护范围,使其不能禁止传媒刊登像“五角大楼文件”这样“本质上属于史料的”秘密事项。美国人民由此可以透视更多政府的决策内幕,更有力地监督政府和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政府的力量是强大的,媒介批评政府成功可以很快有名气,这就好比一个人同一个名人强人打架可以成名。其所不同的是,打架成功靠力量,媒介批评政府成功则靠责任心和敬业的精神。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