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再次大裁员意味着什么?

来源: 新闻传播学研

广告:

《纽约时报》作为一份伟大的报纸,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即便是在当下,依旧代表着新闻业的最高专业标准。然而,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冲击下,《纽约时报》受到越来越多新兴数字媒体的冲击。

日前《纽约时报》一份给全公司员工的通知函显示,将启动最新裁员计划,约裁掉100名新闻编辑,以节省成本适应行业新剧变。通知函称,裁员计划是首先向员工提供买断计划,但如果主动离职的员工人数不够,则将采取强制裁员措施。

为什么裁员,纽约时报的裁员意味着什么?

【第一部分】《纽约时报》再次大裁员意味着什么?

(文/宋长乐,钛媒体编辑,本文首发钛媒体)

《纽约时报》为什么裁员,裁员意味着什么?可以看看以下一些关键数字和事实:

1、官方原因是什么?

据外媒报道,针对即将到来的大裁员,《纽约时报》首席执行官马克-汤普森表示:“通过裁员控制成本可继续投资《纽约时报》的数字化未来”。除此之外,由于用户过少,公司还将关闭一个主要用于发表评论文章的手机应用。

汤普森所说的要关闭的应用是NYT Opinion。

纽约时报公司总编辑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在通知函中解释,NYT Opinion被关闭的原因,是其未能吸引足够订户。他还补充道:“我们还将重新设计杂志,创造出Upshot和First Draft等新的新闻栏目,并设法适应越来越多的读者采用移动阅读方式的形势。”

2、谁最容易被裁?

据《纽约时报》网站周三刊文称,过去6年时间里纽约时报公司已多次采取裁员措施,如2008年裁员100人、2009年再度裁员100人以及2013年初裁员30人等;尽管如此,其新闻编辑室员工总数仍从2013年底的1250人增加至1300人左右,部分原因是其数据业务聘用了更多新员工。

随着读者日益转向在线和移动阅读,许多纸媒公司都已在今年采取了裁员措施。据路透社2月援引消息人士的言论称,时代公司将裁减约500名员工,当时该公司正准备从时代华纳中剥离出去。报业集团甘内特(旗下《今日美国》在9月宣布裁员60到70人,其中大约一半是新闻编辑室员工。

3、裁员背后意味着什么?

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一直备受关注,《纽约时报》作为传统报业的佼佼者,自然也没有放弃过努力。在今年三月公开的纽约时报创新报告中,报社内部部门壁垒高,协作少,特别是传统采编部门与负责新媒体运营、技术、受众发展等部门间缺少沟通和合作的问题,就成为报社转型的焦点。如今,传统媒体面对的是“要不要做,敢不敢做,该如何做”的窘境。

事实上,《纽约时报》也一直在不断尝试,今年4月的时候便在iTunes商店推出了全新应用NYTNow。在这款应用发布之前,《纽约时报》此前曾神秘地透露,NYTNow推送的内容将会是经过专业新闻团队亲手编辑的精缩新闻。但NYT Now并没有带来什么惊喜——内容和《纽约时报》网上的几乎完全一致,变化可能就是标题稍微删减了几个单词。

也就是说这款APP并没有带来本质的改变,不难看出,《纽约时报》在移动端的布局还是过于保守和传统。

紧接着,《纽约时报》在报社主要采编部门中增设部门数字副主编级别的岗位,可以看作是迎接数字化转型的一项变革。新任副主编们将被派驻各部门,主要职责是改善数字产品质量及增加数字产品的数量,同时负责对采编人员运用社交媒体和受众发展技术的培训。

目的在于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将纽约时报数字媒体上的报道提高一个水平。然而,在任何一个百年大公司里,要整合内部资源做些创新,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纽约时报的转身还是稍显慢了些。

此次,《纽约时报》计划裁掉100名新闻编辑,除了控制成本之外,更像是审视传统、走出舒适区的开始。

从去年开始,由于节省开支等诸多原因,国际大牌媒体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裁员,裁员后的他们如今又有怎样的发展,国内媒体是该借鉴还是引以为戒?

【第二部分】国际大牌媒体:纷纷裁员究竟为了哪般?

(新浪新闻中心整理)

汤森路透集团裁员2500人。全球著名新闻和财经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2月13日宣布,其主力业务部门“金融和风险部”今年将裁员2500人,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这次裁员意味着,今年年底前,这个部门11%的人将不得不“打包走人”。

时代公司大规模裁员:约500名职员可能被裁。大约有500人将被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杂志公司所裁掉;这就意味着,拥有大约8000多职工人数的公司将有6%的员工被裁掉。这些职员来自《时代》杂志、《体育画报》和《人物》杂志,尤其是后两个。

BBC记者举行24小时罢工抗议公司强制裁员。英国广播公司(BBC)许多记者2月18日凌晨展开24小时罢工,抗议公司强制裁员的决定。此次罢工已经导致该公司多个频道受到影响。据悉,自2004年以来,BBC已经削减了7000个工作岗位。

怎么就裁了?

原因一:收入渠道受限

媒体的最大盈利来源于二次销售,也就是广告。反思裁员的原因,广告收入下降有必要首先进行考虑。

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纸媒广告利润不断下降且趋势明显。广告商不再迷信传统纸媒而将广告分流到其它新兴媒体,这使得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陷入了广告收入急剧下滑的困境。

除此外,收费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媒体盈利造成不小的影响。以BBC为例。据美联社的评论,英国所拥有彩色电视机的家庭每年要向BBC支付228英镑的费用获得内容。但自2010年起,英国政府冻结了这项收费。因此,BBC就必须依靠自身经营来改善业务,于是公司选择了裁员。

原因二:新媒体时代的人才洗牌

纪录片《头版:纽约时报》的一天讲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数十年来站在金字塔尖的《纽约时报》再次受到了挑战。然而,这次的对手不再是其它同类媒体,而是一种尚无准确定义,只被泛称为“新媒体”的媒体。

变革刻不容缓。

裁员,推出收费服务模式……《纽约时报》挺了过来。我们为这家媒体的坚强鼓掌,也向它那强劲的对手致敬。

因此,一些媒体的裁员也许客观上能节省开支,但其真正目的是对员工队伍进行调整——将适合传统采写编评者适当精简,并把一部分人力资源分流到其数字化媒体的运营中去。

原因三:企业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最后一个原因是规律使然。大多数国际大媒体都在参与市场竞争,其本质是企业。那么,既然是企业,其发展就要符合企业管理原则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经济学人》曾这样评价BBC的规模:“BBC的规模不仅带来了竞争问题,还给该公司自身带来了麻烦。臃肿的管理层意味着高层不清楚基层的人在干什么,同时也扼杀了创造力。”因此,针对BBC后来的精兵简政,《经济学人》给予了较高评价,称其举措为“丢掉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因此,积极的裁员是一家运转良好并期待更大发展的媒体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的必然之举。裁员不仅节省了开支,还简化了臃肿的职员队伍,有助于其把更大的注意力投入到内容生产中去,以赢得市场,得到资金支持,实现盈利,是企业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裁员后,生存还是灭亡?

效果一:节省开支,精兵简政,推进变革

去年6月18日,澳大利亚最大的新闻媒体集团之一费尔法克斯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裁员1900人,其中20%的裁员将在编辑部门进行。此举也将为该集团每年节省3.25亿澳元。

业界人士称,裁员的决定对于费尔法克斯集团来说是痛苦的,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工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视听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所以要进行改革,予以优先发展,这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综合看来,裁员对费尔法克斯的正面意义强于负面,不仅帮其节省了开支,缓解了经济压力,更有助于其生产模式的转变,使费尔法克斯跟上甚至去引领新时代媒体的发展。

效果二:无力回天,坠入深渊

去年12月24日,美国著名实事杂志《新闻周刊》结束了其八十年的生命。虽然此前《新闻周刊》总编辑布朗一再强调《新闻周刊》将转型,不会与其说再见。但事实上,人们再也见不到纸质版的《新闻周刊》了。《新闻周刊》的完全转型自然也不是主动之举。自2007年以来,《新闻周刊》的销量与广告收入便连年下跌达四成之多。为了节流,公司不得不采取裁员、减印的对策。

然而,节流的《新闻周刊》没有及时开源。裁员、减印解得了燃眉之急却不是长远之计。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冲击越来越猛,销量与广告收入大不如前的《新闻周刊》继续于财务困境的深渊里下坠。

结语

国际媒体不断裁员,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无疑是对自己媒体的反思。国内媒体虽没进入不断裁员的时代,但前世之鉴后事之师,是引以为戒还是引以为鉴,我们理当先思。总的来说,裁员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如果能对自己的发展策略进行调整,跟上时代步伐,那就实现了节省开支、精兵简政、推进变革一箭三雕的效果。可是,如果裁员仅仅是为了补救收入下降的困局,并在裁员后守株待兔,则无异于坐以待毙了。

【第三部分】中国传统媒体真快要完蛋吗?

(罗庆学,知名评论员,凤凰十佳博主)

有人说《纽约时报》裁员100多人,预示中国传统媒体也朝不保夕。这实在太过虑了。同样是媒体,国家不同,性质不同,其承担的责任与功能也很不相同,操作运营模式也大不一样。无论新技术如何发展,国内党报并无生存之虞,而且可能发展更好。因其整个运作系统皆非市场化。

新媒体冲击下,真正受影响的是市场中求生存的媒体。因为其社会影响力和舆论传播力以及市场经营力主要依赖其真实号召力和关注度,也就是其真实的硬实力。新媒体的发展争夺的并非传统党报党台的市场,而是都市类媒体的市场。因为党报党台新闻与策划甚至经营,在时效性等方面已经不如都市媒体。

党报党台和都市报台面临的挑战并不完全是同一回事。它们虽然同样面对被新媒体削弱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问题,但前者只是程度的问题,因为它并不是以此为生,而后者却依此为命。从一定意义上说,党报党台并没真正全面深入进过市场,哪怕有也是象征性,而后者则一直在市场游泳,艰难求生。

《纽约时报》虽受财团控制,但其操作从整体而言还是市场化的,竞争性的。其在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方面完全是真实的巨大的。其为扫转局面而采取的付费墙阅读便是证明。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其内容的独创性和真实的变现能力,就全球媒体而言也是极其罕见。

中国的传统媒体其实还是一群竞争既不充分,也不完全的媒体。尽管要新技术和新媒体冲击,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目前而言并非灾难性的和颠覆性的。一些媒体集团虽然受到冲击,但只是相前期过于丰厚的利润和一家独大的心理优势而言的,其大势未去,还有机会。

为何传统媒体还有机会:一是中国党报党台是主流舆论执牛耳者目前并无撼动。其它社交媒体靠游戏娱乐牟利而非新闻。二是除极少新媒外绝大多数找不到赢利模式,无法生存,形不成气侯。三是传媒集团自己也在巩固阵地全方位出击,构筑新的立体传播平台。四是中国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需要更多信息服务平台。

那么传统媒体是否就高枕无忧?非也。首先媒体价观缺失,公信力损伤,难当其任。近期媒体事件便是证明。再者内外管理机制老化,不适其时,互相挚肘,发展艰难。其三新技术运用不够,传统模式改造缓慢更或观望等侍,坐以待毙。其四经营老旧,肯老本入不敷出,供血不足。此四点正是需创新改进之处。

广告:

编辑:Admin 时间:2014/10/16 14:23:17 阅览:550   返回    
《纽约时报》再次大裁员意味着什么?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