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行业不能再轻易说报纸没有未来

来源: 广告买卖网

广告:阿里云新人专场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晚报协会第28届年会上,与会的一百多家晚报代表经过讨论达成了一个共识:“报人不能再轻易说报纸没有未来”。报纸媒体在面对纸媒必将衰落的声音时,与其陷入对未来命运的忧思,不如力争改进。

在这个“树树皆秋色”的华丽时节,中国报人似乎未尝到果满枝头的秋实之获,而是感受着“山山唯落晖”的丝丝凉意。

再也回不去的黄金时代,无处不逞其强的移动终端,增长成为回忆,滑落无处躲藏。“拐点论”“衰亡论”等梦魇般袭来,这是真危机还是伪命题?报纸还有没有未来?那些曾经引领时代风潮的纸上墨痕、笔底风云,真的“不带走一片云彩”吗?

最近参加中国晚协第28届年会,有幸聆听几位德高望重的资深报人论道,难得一席“好声音”,解开心中千千结。

谁在说报纸不行?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前不久广州某报召开广告大客户座谈会,一位民企代表发言说,现在都在说纸媒衰落了,到底是谁在说?都说新媒体打败了报纸,是哪个新媒体?企业不说,机关干部不说,读者不说,其实喊得最厉害的是你们报人。

此说可能偏颇,但仔细听听声音的方向,似乎确实如此。收购《华盛顿邮报》的贝索斯说过吗?但《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之一的刘洲伟一句“我们还年轻,报纸却老了,挽歌隐隐传来,正是仓皇辞庙日”,掀起惶恐一片。互联网大佬说过吗?反倒是那些传统媒体的逃离者在微博上传唱貌似高深的“报纸挽歌”。

喊破嗓子要“开枪”为报纸送行的,竟然就是报人,这真是莫大的讽刺。然而这就是中国报纸的生存现状。曾经为报纸付出满腔热情、托付新闻理想的编辑、记者、主编、老总们,在没有完全看清“传媒雾霾”成因的情况下,纷纷加入唱衰报纸的行列。

对此,中国晚报界两位重量级人物不约而同地给予斩钉截铁的回击。中国晚报协会(以下简称晚协)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新民晚报》原总编丁法章说,发展中国晚报事业,当前最要紧的是更新观念、化危为机,不要讨论死与活的问题,讨论这个没有任何意义。中国晚协会长、《北京晚报》总编辑任欢迎说,我反对唱衰纸媒特别是唱衰晚报,大家不要轻易谈这个问题,与其喋喋不休“报纸不行了”,不如多想办法如何缓解经营、市场、资源、品牌、公信力、影响力等方面的压力。

两年前,《京华时报》广告部一位同仁大声疾呼,共同营造纸媒复苏的春天。可惜大音希声,报业的天空被唱衰之音笼罩。如果有挽歌,报人情何以堪;如果是坟墓,谁动了第一锹土?

我们认清形势了吗?

兴衰有律,报业亦然。中国报纸面临的窘境,是单个行业的问题,还是全行业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框架里,有没有报纸必然走向衰落的现实土壤?报纸之难是独家难题还是普遍存在?无需继续追问,结论不辩自明,报纸衰亡论经不起推敲。

复杂的中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亘古未有之大变局中;庞大的市场,正处在由壁垒到开放、由混沌到有序、由分散到整合的阵痛中;消费的狂欢,正处在由畸形到矫正、由狂热到理性的缓冲中。转型的巨手,将是不断减少暴利行业、不断摊平经营利润从而不断促进精耕细作、细分市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报业所失去的,是传统粗放经营带来的高额收益;报纸要学会适应的,是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而带来的周期性下滑,是产业调整、行业竞合背景下用户兴趣的转移和客户资源的分流。

任欢迎认为,报纸的艰难不是一家独有,当下中国没有不难的人,没有不难的事,没有不难的企业和产业。互联网不难吗?中国移动不难吗?上市公司不难吗?既然大家都难,都在同样经受着阵痛,都在探索新的出路,为什么报纸遇到困难就要喊死呢!

更复杂的形势是,我们正面临舆论形态的剧变,传播格局的剧变,新旧媒介融合的剧变。不能对报纸丧失信心。一个最根本的依据在于,报纸仍然是舆论发展的主战场,是主导舆论的先头部队。一座城市倘若没有晚报,你能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城市吗?

年轻人不看报纸,并不意味着他不认识报纸,更不意味着他不通过别的途径和形式获取报纸的内容。丁法章认为,中国的国情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要太理想主义,任何新媒体的诞生都不可能短时期内彻底替代传统媒体。

透过这些层面看问题的本质,报纸远未到末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此乃正道。

报纸的优势发挥殆尽了吗?

一个行业消亡的前兆,必然是其优势已荡然无存而劣势已然最大化。报纸的优势发挥殆尽了吗?有人这样回忆晚报的黄金年代,那时候没有都市报,没有商报,没有各种生活类报纸,全城看晚报,一纸总风行,做什么火什么,能“呼来风唤来雨”。

报纸多样了,媒介多元了,受众分化了,广告分流了,但晚报的优势并没有因此丢失呀。细数晚协举办的各种论坛会议、异地采访、联合行动,无不引起当地党政领导、工商企业、市民百姓高度关注。不是置身其中,你无法体会一张张报纸在地方领导心目中的分量。

在2012年晚协年会上,《扬子晚报》总编辑刘守华提出,报纸最本质的优势是政治优势、公信力优势、白纸黑字无法删改的优势、独特版面张力的优势。《武汉晚报》社长林霓涛说,很多时候晚报是捧着政治优势这个“金饽饽”找饭吃。

在新媒体冲击引发的浮躁与跟风中,有些报纸不自觉地丢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质优势,从而陷入更深的迷茫。

怎样发扬报纸的优势?任欢迎概括为:背靠大树,脚踏实地,学会嫁接优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晚报发展道路。背靠大树,就是背靠党和政府这棵大树,树立做主流媒体、传播主流舆论的自觉与自信。脚踏实地,就是要与地上之物——火热的社会生活同频共振,与地面之物——千百万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嫁接优势,不是拿来主义,不是拱手相送,而是敞开包容胸怀,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共同管理公务事务和服务各个阶层的平台。嫁接优势的过程,就是晚报不断开出新枝、不断催生新花的过程。任欢迎以“盐城二宝”入诗,与晚报同行共勉:鹤舞九天而志存高远,鹿鸣金滩而脚踏实地。

我们离“当初”有多远?

马克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报人,受困于媒体发展困境的中国报人,不妨老老实实地回到马克思,想想百年前的道理是否还有效用。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顾勇华在今年晚协年会上讲座时,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论述当前报纸的误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他由此追问,喉舌我们做到了,耳目做到了吗?人民的千呼万应我们维护了吗?

这一追问,追出了当下报纸的浅陋、飘浮与躁动。“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干预运动,反映局势,与人民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顺着这句话反向求证,报纸的萎缩,读者的离去,恰好表明我们没有足够深入地干预社会生活,满足于“自拉自唱”“写谁谁看,谁写谁看”;没有足够深刻地反映局势,对明星八卦、血腥色情、道听途说倾注过多热情;没有真正建立与老百姓之间生动活泼的联系。报纸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晴雨表”。翻开它,弥漫着浓浓的万象生活味、万家灯火情;回望它,就是一部记录历史、抚慰心灵的“精神地图”。

由此可见,比报纸行业自唱挽歌更可怕的是,离马克思越来越远,在自以为是、孤芳自赏中走向自我埋葬的不归路。

广告:阿里云采购优惠专区

相关内容

编辑:Admin 时间:2014/6/23 16:47:12 阅览:514   返回    
报纸行业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