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防范假新闻

来源: QQ新闻

广告: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事件曝出来后,虚假新闻和有偿报道的痼疾,再次引发公众的关注。从新闻专业角度分析,除了出于某种目的,故意捏造假新闻,损害当事方的名誉和利益外,还有一类假新闻,可能没有直接的受害方,或者没人追究,但也会败坏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风气。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中外媒体概莫例外。

比如,2012年11月27日,人民网转发了美国洋葱新闻网(Onion News Network)题为“金正恩被评为2012年最性感男人”的新闻,同时引用原话称:“帅气逼人的圆脸,男孩般的魅力,还有那强壮结实的体型,让这个来自平壤的万人迷成为了每一位女性的梦中情人。即使记者编辑也会痴迷他无可挑剔的时尚感和时髦的短发,当然,还有他那举世闻名的微笑。”

同日,《纽约时报》、BBC等外媒发表文章,称人民网中了洋葱新闻的埋伏,没看出这是个嘲讽性的虚假新闻,不经核实就转载,还自以为是地配上许多照片。人民网第二天删除了相关的报道,但并没有做出解释,尽管之前的报道截屏早已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

可见人民网这样的媒体,都可能转载发布假新闻,而洋葱新闻网作为闻名全美的假新闻网站,却有着合理合法的存在依据,甚至它的存在就是用来监测其他媒体的“真”新闻。当然,这和美国对假新闻的防范有关。

一、美国媒体如何防范假新闻

美国媒体行业有许多防范、问责和惩戒的方法,其中包括:

(1)新闻评论期刊

(2)新闻道德规约

(3)评审员制度

(4)新闻委员会

(5)编辑点评

(6)讽刺性节目和媒体业内批判

(7)公民新闻运动

由于《宪法第一修正案》禁止剥夺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和向政府请愿的权利,美国的政府和机构、个人,不能事先对媒体的虚假报道进行审查和干涉,而只能采取事后的问责和惩戒。这也正是美国新闻媒体必须通过媒介道德和素养进行自我管理的原因所在。就媒体行业内部,主要从新闻道德规约、评审员制度和讽刺性媒体批判这三个方面,对假新闻进行防范。

 

(一)新闻道德规约

 

美国职业记者协会(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作为一家跨媒体机构,为全媒体行业提供了一套完整翔实的媒介道德规约作为参考,从探索并报道真相、减小伤害、独立行动和可问责这四个方面对新闻记者的从业实践进行指导。此外,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美联社等权威新闻机构也有自己的媒体规约,这些规约从新闻采访、报道、编写等实践角度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完整性、诚实性、公平性、独立性和透明性等专业性角度对新闻记者加以指导,对违背职业道德的记者加以惩处。

例如,美联社的规定涉及匿名消息来源、转载其他机构的匿名消息、音频、署名、错误纠正、日期、杜撰、图表和照片的使用、色情内容、污秽语言、隐私保护、信源透露、引用、求证、对第三方新闻的使用、利益冲突、言论表达、经济利益、自由撰稿、收受礼物、记者外界形象和政治活动等。

其中,对使用匿名消息的要求非常细致严格,记者只能在信息不属于个人意见或推测、信源方强烈的要求、或信息准确可靠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匿名消息,并且要获得主管同意,认为材料确实达到了美联社的新闻标准,内部掌握信源方的真实姓名和身份,才能由主编决定是否发布消息。此外,记者在采访匿名信源方时,不能只采访一个信源,同时还要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交代匿名原因,不得以“来自某机构的某人”简单回避匿名信源的其他信息。最后,若其他新闻机构的报道中含有匿名消息,记者在转载时必须对消息进行核实。

在使用新闻图片时,记者不得用Photoshop或其他任何一种图片编辑软件来修改照片内容,图片修饰仅限调整色调和亮度,目的是为了提高辨识度,但不得严重影响照片场景。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不得使用污秽语言,除非这些内容出现在对信源的直接引用中。记者还必须在提交含有色情内容的新闻报道时,特别提醒编辑注意。

此外,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必须避免和被报道方发生经济关系。比如,报道某技术的记者不得拥有或使用本类技术产品,经济新闻部门的记者和编辑不得在任何一家公司拥有股票,更不得进行短期预测性投资,因为他们更容易获得内部消息。

在收受免费门票和礼物方面,记者只能出于报道目的接受免费门票,否则必须自己购买门票。记者只能接受诸如帽子和杯子这样的礼物,价值应当不高于25美元,否则应当有礼貌地拒绝收礼,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应将礼物捐给慈善机构,并向媒体报告。彭博社和路透社这样的商业新闻机构,则对记者及其家庭的私人经济行为有着严格的约束。

 

(二)新闻评审员制度

 

新闻评审员(Ombudsman)是一位由新闻机构专门聘请的第三方独立监督人士,但必须具有深厚的新闻从业背景。评审员主要负责解决读者投诉和不满,在新闻机构和读者间达成和解。通常情况下,新闻评审员在收到来自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投诉后必须对原始新闻进行调查,决定报道是否准确、平衡、品位高雅,然后应当向新闻机构提出建议,弥补纰漏或澄清报道。新闻评审员存在的意义在于,他以“公民代表”的角色对新闻从业者实行监督批判,增进记者职业道德,并在出现问题时,督促新闻机构问责。

新闻评审员在新闻媒体中拥有专栏,既可以回应读者不满,也可以主动对本媒体的记者和报道进行点评。并非每家新闻机构都有自己的新闻评审员,它不是一种硬性规定,但有影响的新闻媒体一般都会聘请新闻评审员来保障自己的信誉。

帕特里克·佩克斯顿(Patrick B.Pexton)目前担任《华盛顿邮报》的新闻评审员。他经常在评论版面上对该报进行点评,却很少显示偏袒之意。例如在2013年1月19日的一片评论文章中,帕特里克提到该报记者威廉·布思(William Booth)的报道,被举报从网上抄袭了南加州大学一位教授的学术文章。举报人向帕特里克和报社提供了五行原论文和新闻比对,确实显示其抄袭。威廉·布思和发稿编辑第二天在版面中特别致歉,称自己严重违背了新闻原则,要深刻反省,布思还因此被停职三个月。

尽管如此,评审员帕特里克仍然不依不饶,批评这已经是该报自他2011年上任以来出现的第四起抄袭事件,报社却一再对记者容忍,为什么就不能在出现第一起抄袭事件的时候开除记者、杀鸡儆猴,避免更多错误发生呢?难道《华盛顿邮报》不是自称抄袭是“新闻无法原谅的罪行吗”?即使在信息自由时代,记者也不能仅仅扮演新闻贸易商的角色来贩卖信息,一个负责任的记者应该随时随地为自己负责。抄袭就是偷窃。

 

(三)讽刺性媒体批判

 

美国媒体界有一种独特的讽刺性媒体批判模式,即用假电视媒体报道来模仿真报道,通过主持人(通常是喜剧演员)的讽刺和夸张表现手段,来暗示新闻媒体中存在的煽情主义和不客观行为,对观众进行启蒙,对严肃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代表讽刺性媒体批判的主要“假”媒体包括前文中提到过的洋葱新闻,此外还有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主持的《每日脱口秀》(The Daily Show;又译“囧司徒每日秀”)和史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的《科尔伯特报告》(The Colbert Report)等节目。

这些主持人,代表着一种新类型的记者。虽然他们常以“假记者”或“喜剧演员”来为自己冠名,却都通过模仿来监督那些实际并未履行职业道德的新闻从业人员,其所履行的新闻职能甚至比记者本身还要到位。他们既不受新闻规约的激励,也不受其约束,因此能以更开放的角度来评判新闻,并通过这种批判提升新闻专业水准。

斯图尔特通常在节目中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比如在2006年8月的一期节目中,他播放了一系列布什评论伊拉克战争的视频剪辑,然后假装疯了一样一直对着镜头不断重复这些话,意在暗示布什通过这种方式操纵公众和记者。随着节目进入广告插播时间,斯图尔特背后升起了一张布什的大幅黑白照片,上面写着“战争即和平”(源自乔治·奥威尔反极权小说《1984》)。斯图尔特用这种讽喻方式表明,记者只是在表面上理解布什的荒唐言乱,不加筛选地向大众进行传播,却从未亲自调查伊拉克的真实情况。

再比如,在2009年12月8日的一次节目中,《每日脱口秀》报道称,福克斯电视台(Fox )发布了一项问卷调查,看有多少公民相信科学家会捏造数据来支持全球变暖言论。调查显示:59%的公众觉得有可能;35%的公众觉得很有可能;26%的公众觉得不可能。交待了这次报告后的数据后,斯图尔特满脸疑惑地说:“在攻击科学家伪造数据来证明全球变暖理论时,福克斯的问卷百分比相加居然是120%?这也就是这个行业里所谓的……呃……完美。”

通过扮演记者,斯图尔特和同事们意在表明,“真”记者只不过是会犯错的某种职业角色,并不总是真理的使者。通过这种方式,新闻媒体变得更加容易被问责,观众也从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新闻教育,提高了媒体评判力。

二、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介道德

记者开始采用非专业网络媒体的信息来源,难以避免地会损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因此,一些专业新闻机构特别在媒体规约中加入了有关社交媒体的使用守则,要求记者在采用网络消息时一定要核实信息,杜绝抄袭。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发达也使得公民个人拥有了传播权利,公民传播组织和公民记者协会竞相成立,对传统新闻媒体报道形成制衡和舆论监督,而严肃新闻媒体也只有通过提供更专业全面的新闻报道,才能和公民新闻拉开差距,树立声望。

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涌现也同样使得传统媒介道德逾越了国家范畴,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民族或区域,所有的新闻都具有全球传播效应,这也势必给传统媒体道德带来了挑战。新闻记者现在需要从人道主义,而非国家主义层面进行报道,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平衡性。传播学术界在宏观层面上认为,未来的媒介道德应秉承一种基于人性的普世价值,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新闻从业理想化、民主化。

中国读者也许会怀疑媒介道德对假新闻防范的有效性,但从民主角度而言,一个越民主的国家越需要新闻自由,也势必越不能用政府或司法手段来约束媒体,因为它会损害新闻自由。只有公民和新闻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保证民主健康发展。

诚然各国防范假新闻的手段有所不同,有些国家采取司法手段,但防范假新闻的关键始终在于减少政府干预,只对事实和真相负责,而不是迎合政府、政治运动、政党和利益群体。如果承认人性相通,那么新闻价值应该是全球化和普世的。如果说我们需要防范假新闻,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真”新闻和“好”新闻。

回到开头,洋葱新闻网在听闻人民网转发有关金正恩的报道后,专门在网站揶揄:“欲了解更多洋葱网2012年最性感男人金正恩,请访问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人民日报》。该报是全球最引以为荣的媒体,是我们行业的典范。”

这个听起来不那么舒服的故事,其实说明了防范假新闻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核实。

广告:

相关内容

编辑:Admin 时间:2013/12/8 8:14:17 阅览:322   返回    
假新闻
纽约时报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