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编校质量检查

广告:

报纸要“体检” 号脉要精准

──向行业报质检委专家请教

蔡维藩

4月17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发的《六大“体检”项目为行业报号脉》一文,实际上相当于一篇由记者采写的报纸编校质量检查报告,堪称一部难得一见的好教材,值得反复认真学习,从中判别正误,明辨是非,记取教训,引为鉴戒。同时也觉得有些表述或许还有可进一步探讨之处,在此不揣浅陋和粗疏,提出来向行业报质检委专家请教。

一、文称“在定语后用‘的’,在状语后用‘地’,在补语后用‘得’。”《现代汉语词典》释“得”的义项之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跑得喘不过气来;写得非常好;天气热得很。”这就好像不是“在补语后用‘得’”。结构助词“得”用在补语和中心词中间,说到前后,似应在补语前。

二、文称:“‘黏’和‘粘’两字的用法很不相同。一是发音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粘”同“黏”,这里则明确地提出不要把“黏”误为“粘”,这是完全正确的。类似误用很多,似事出有因。1955年文化部、原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曾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予以淘汰。但1985年国家语委、原国家教委、原广播电视部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粘”在有异读词语(如粘贴)中读音为;1988年国家语委、原新闻出版署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入的“黏”等15个字为规范字,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

而说“发音不同:”似过于简单化,“粘”其实是多音字,“‘粘’在有异读词语(如粘贴)中读音为”,作为姓氏则读,与“黏”是名副其实的同音字。

三、文称:“‘通信’和‘通讯’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

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似应说到,如今误用“通讯”,似也事出有因。《现代汉语词典》中“通讯”的第一个义项,就是“通信②的旧称”。而在“通信②”后,亦加注“旧称通讯”。

四、文称:“过去曾出现过‘当……以后’、‘当……之后’之类的句型,这也是不对的,‘当’应该与‘时’组合使用。”

似不能一般地说“‘当’应该与‘时’组合使用”。比如,可以是“当+小句/动+指数量+时间词语。当我毕业那一年,哥哥从外地回来了|当他走的那天上午,我还看见他的|当你在上海的这几个月,我到云南去了一趟”。可以是“当+小句/动+以前(之前)/以后(之后)。当洪水来临之前,要做好防汛工作|当明年春暖花开以后,我一定去杭州重游西湖”。此外,“当”还可“表示事件发生的处所”,与“时”无涉。本段中引文见吕叔湘先生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五、文称:“二是约数、概数应该用汉字表述,而且中间不能用顿号,但一些报纸却使用了阿拉伯数字,在阿拉伯数字之间还用了顿号。”“某报将‘直播卫星据说九十月上天’写成‘直播卫星据说9、10月上天’”。

在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概数和约数是不同的概念,各自有不同使用规定。“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使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得用顿号‘、’隔开。”而对于约数,似无使用顿号的问题。

“九十月”的说法,似为难题。现用的公历历法中,只有1月到12月共12个月,只从语言文字表达上说,“九十月”无论读和写,似都可以认为是“90月”。至于说谁都知道没有“90月”,不会发生误解,那是理性的思辨,是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已有常识对语言表达的自动矫正,不是语言表达本身。

问题还在于,“九十月”似不是约数使用问题,9月就是9月,10月就是10月,表示某年中的9月或10月,不是表示9个或10个月份。

六、文称:“三是带物理量的数字应该用阿拉伯数字而不用。比如,某报在‘这块高仅二十多厘米的翡翠上……’一句中,将‘20多厘米’写成‘二十多厘米’。”

“带物理量的数字”说法似含义不清。物理量由量值和计量单位组成,按照《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物理量量值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20多厘米”或“二十多厘米”到底应该怎么写,似也是个难题。《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同时指出:“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二十多”是约数无疑,“20多厘米”肯定是物理量,这就使人一时处于两难境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虽然两项规则的“规定性”有所不同,一个是“必须”,一个是“一般”,或许可以成为选择依据。但把“物理量”排除在约数使用的“一般”之外,似也牵强。

《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中“小猪崽刚买来时才二十来斤”的例句,可以支持“二十多厘米”写法成立。(注意这个例句中的“斤”,指“文学作品,包括老百姓口头语引语”可以出现“斤”。)

七、文称:“各报在其他标点的使用上也存在错误。……某报出现逗号、省略号放行首的情况”。

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没有省略号不可以放行首的规定。

八、文称:“各报在其他标点的使用上也存在错误。……某报把80%~ 90%错写成80~90%”。

这里关于错写的论断是正确的。但其中唯一的标点符号浪纹式连接号“~”并没有用错,症结不属于“在其他标点的使用上也存在错误”。错在百分号“%”的使用上,但其是数学符号,似与标点符号无涉。此病例的归类似不当。

九、文称:“继续使用被废止的非法定计量单位。主要有如下几类:一是将‘平方米’用成了‘平米’或‘平方’。”

“平米”、“平方”只是日常口语中的不规范的简称,正式语文中不应使用,还说不上是“计量单位”,因而似不能说属于“继续使用被废止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现代汉语词典》释“平米”、“平方”为“指平方米”,恐怕是出于承认口语实践中的现实存在,其实也没有准其入籍“计量单位”。

十、文称:“二是应该用‘公里’为计量单位,却仍使用‘华里’或‘市里’。”

“华里”和“市里”确实都不是法定计量单位。但需要指出的是,严格地说,“公里”之称也不是法定计量单位正式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表》的“单位名称”中,没有“公里”。注意这同“千克”可以说成“公斤”不一样。长度的基本单位名称是“米”,“千米”是其十进倍数单位名称。而质量的基本单位名称就是“千克”,表中在其后同时括注“公斤”,表明是“千克”的同义语。但在语用实践中,人们对“公里”的熟悉程度远高于“千米”,除一些专业部门(如铁路、交通等)坚持准确用法外,竟普遍使用“公里”。此事似积非成是,改也难。《法定计量单位表》后注“公里为千米的俗称”,恐怕也就仅此而已。因而,似不宜说“应该用‘公里’为计量单位”。要说“应该”,自然应该是“千米”,充其量是在“千米”后括注“公里”。

十一、文称:“‘液压式1~1600平米厢式及板框式压滤机’,应表述为‘1平方米~1600平方米’。”

“平米”无疑要改正为“平方米”,但“1~1600”是否前后都要标注计量单位,目前似无硬性规定。《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在“物理量”和“概数与约数”的示例中,确实是有前后都标注计量单位的。但此“示例”的主旨并不在此,因而引以为据尚不足为凭。而《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中,则有“-15~-8 ℃;155~220公斤(亦可写作155公斤~220公斤)”的示例。虽然主旨也不在此,但“亦可写作”的提法,则明确提示“1~1600平方米”的写法是正确的。引文中似不宜简单说“应表述为‘1平方米~1600平方米’”。

十二、文称:“五是应该用‘英寸’作为计量单位的,却仍用了‘市寸’。比如,某报‘按照不同用途的底色冲洗成1寸、2寸若干张’,应将‘1寸’、‘2寸’改为‘1英寸’、‘2英寸’。”

“市寸”确实是非法定计量单位,但也还不是“被废止的非法定计量单位”。比如,从报纸用语的角度讲,《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指出,“文学作品(包括老百姓口头语引语)和历史资料,可以出现‘里’‘尺’‘斤’之类的计量单位”。

英制计量单位是限制使用的,也还不是“被废止的非法定计量单位。”“英制计量单位必须限制使用。”(新华社北京1984年3月3日电《就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国家计量局负责人答新华社记者问》)因而似不应一般地说“应该用‘英寸’作为计量单位的”如何。必要时(如源于译文),也应括注用相应的法定计量单位表示的量。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照片、电视机等规格,应用法定计量单位(如“厘米”)表示,而如今现实生活中仍在沿用“英寸”,其实也是一种无奈。比如电视机规格在我国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后一个时期,曾用“厘米”作单位,同时括注“英寸”,而后来却又倒退了。摄影比赛征稿和填报需要粘贴相片的表格,也曾一度用“厘米”来表示规格,如今也倒退回去了。照片规格用“寸”当然不对,但也不能说“应该用‘英寸’”,不能提倡用“英寸”,此举恐违反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要说“应该”,是应该用“厘米”。

以上所说,信口而言,若有不恭,实出无意,权作一家之说,到头来还是要请各位专家不吝指教。目的无非是希望“号脉”精准,对症下药,以求根除报纸文字差错多之痼疾。

(蔡维藩)

(选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7月3日第12版)

附录

编校质量体质不佳

六大“体检”项目为行业报号脉

■本报记者 晋雅芬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的要求,第三届(2006年度)全国行业报(部分)质量检查工作采取抽查的方式,对60家行业类报纸2006年7月26日这天的全部报纸,集中进行文字编校质量方面的单项检查。

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表示,尽管采取抽检某天报纸的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份报纸的质量水平,但这样的质检工作却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这类报纸存在的质量问题。据了解,此次对行业报进行的编校质量检查工作主要从错字、词语、病句、标点、数字、计量单位等六个方面开展。质检委的专家认为,受检报纸在六大“体检”项目中所表现出的差错和问题,在大多数行业报中都普遍。

体检项目 错字

诊断结果:“的”、“地”、“得”几乎100%被用错

在本次编校质量的检查过程中,质检委员会的专家们发现,在错字方面,各家报纸错得最多的是“的、地、得、黏、账、像”这6个字。

质检组的李加旭指出,这几个字的正确用法应该是:在定语后用“的”,在状语后用“地”,在补语后用“得”。也就是说,“的”字是定语标志,用在名词、形容词、代词前;“地”字是状语标志,一般用在动词前;“得”字是补语标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而在此次检查中,“的”、“地”、“得”用错的报纸几乎100%,60家报纸很少没有错的。相当多的是该用“地”、“得”的地方用成了“的”。

比如,在“严格的来说,他们并不是被肿瘤夺走的生命”一句中,“严格的来说”中的“的”应改为“地”;在“如何才能让听众形象上更好的记住‘华夏之声’”一句中,“更好的记住”中的“的”应改为“地”;在“吃的更少,长的更快”一句中,其中“的”均应改为“得”;在“两地的距离变的短了”一句中,“变的”应改为“变得”;在“2006年城市频道提出的口号是‘让我们走的更远,让我们走得更近’”一句中,“走得更近”中的“得”用对了,可“走的更远”应改为“走得更远”;在“更是个让人觉得坏的可爱的角色”一句中,“坏的”应改为“坏得”。

此外,把“黏”错用成“粘”、把“账”错用成“帐”、把“像”错用成“象”的情况也很普遍。李加旭表示,“黏”和“粘”两字的用法很不相同。一是发音不同:;二是词性不同:黏是形容词,粘是动词;三是结构用法上根本不同:黏土、黏膜、黏液等,粘连、粘贴、粘信封、粘连在一块等。“好几家报纸都把‘黏’字错用成了‘粘’,比如粘土层、粘土砖、粘附性能、副粘病毒疫苗等。”李加旭举例说。

“账”和“帐”的用法不同,金融领域用“账”,“帐”用在“帐篷”、“蚊帐”、“帐子”上等。但在此次检查中,专家们发现,好几家报纸都将“账”错用成了“帐”。比如,预储帐户、专帐核算、基础台帐等。

“像”和“象”的用法也不同,“像”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方面,“象”用在动物、形状、效仿方面。李加旭举例说,质检委员会的专家发现,有不少报纸都出现了“像”、“象”混用的情况。比如,“坐飞机象坐公共汽车一样频繁”、“它却不能象真正规范的韦伯的行政组织那样运行”、“项目经理曹德岗象往常一样独自在工地上边走边看”、“一个经济体就象一个丛林”等句子中,都将“像”错用成了“象”。

体检项目 词语

诊断结果:“定做”、“通信”、“截至”错得最多

在词语方面,质检委认为,“定做”、“通信”、“截至”等是本次检查中错误最多的几个词。

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只有“定做”这个词,并没有“订做”。而此次检查中,质检委发现,很多报纸都把“定做”用成了“订做”。例如,某报在“可对外承揽加工和订做”一句中,就将其中的“定做”用成了“订做”。“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李加旭说。

“通信”和“通讯”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李加旭表示,“通讯”用在通讯社、通讯员、通讯录和新闻文体“通讯”上。而“通信”用得非常广泛,连地球通信卫星都用“通信”。邮电、电信部门,除了个别单位名称有的还用“通讯”外,其他绝大多数地方都用“通信”,如通信技术、通信设备等。部队上也都用“通信”,比如通信兵、通信连等。

“可现在很多报纸对这两个词使用得非常混乱。”李加旭举例说,某报在“光学用于军事通讯,物理学用来铸造枪炮”一句中,就将“通信”一词错用成了“通讯”。

“截至”和“截止”两个词的混用也是各报普遍存在的问题,“截至”和“截止”的用法不同,“截至”表示“截止到(某个时候)”,“截止”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李加旭表示,这两个词的意思不同,用法自然有所不同,可不少报纸对二者的用法没有很好地区分,使用时便出现了混乱。例如,一家报纸的“截止6月”一句中就将“截至”误写成了“截止”。

此外,一些报纸在其他词语上的错字、别字问题也比较严重。比如,“暮色霭霭”写成“暮色蔼蔼”,“衣衫褴褛”写成“衣衫蓝缕”,“适合女性佩戴”写成“适合女性配戴”。“叩门声”写成“扣门声”,“备受青睐”写成“倍受青睐”,“度过炎夏”写成“渡过炎夏”等等。

体检项目 病句

诊断结果:一个版的病句就多达18处

除错字、别字、以及词语使用混乱等问题之外,病句也是此次行业报编校质量检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据质检委归纳,在此次质检中,各报在病句方面错的最多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类型的句子即“是……的”。例如,某报在受检的报纸中出现了“一些品牌社的工具书的销售是经久不衰”的句子,由于句末缺少一个“的”字,使句子成为不通顺的病句;一家科技类报纸在受检的报纸中出现了“现代机器人是由机器发展而来”这样的句子,在句末同样缺少一个“的”字。李加旭表示,这样的句式性病句很普遍,仅一家建设类报在一个版的左上角,就一连出现了4个这种句末应该有“的”字却没有用“的”的句式,读起来很不通顺。

其次,“当……时”这类型的句子出现的错误也比较多。例如:某报在“当处理后水的发挥性悬浮物突然增加,就要考虑生物处理部分是生物膜老化还是生物处理细菌死亡等问题”一句中,由于“增加”之后缺少一个“时”字,使得整个句子不完整,读起来也极不通顺;再比如,某报由于在“病人体弱无力,不能自行变换卧位时,常需要护理人员的协助”一句的句首缺少一个“当”字,也同样使整个句子缺乏很好的完整性。

李加旭指出,过去曾出现过“当……以后”、“当……之后”之类的句型,这也是不对的,“当”应该与“时”组合使用。

此外,由于搭配错误造成的病句也非常多,几乎每家报纸都有。李加旭举例说,某报在受检的报纸中出现了“浙江省金华市建设局在上半年加强了对建筑业的科技勘察设计业的引导和监管力度”这样的句子,其中“加强……力度”不搭配,应改为“加大……力度”;在某报使用的“这些都是在此次国际合作中,我国将要逐步解决的关键任务”一句中,“解决……关键任务”不搭配,应改为“逐步完成的关键任务”。

如此之类不搭配造成的病句相当多。据了解,在此次的质量检查中,有一家报纸仅第10版这一个版的病句就多达18处。质检委认为,病句问题值得各报高度关注。

体检项目 标点

诊断结果:数字作序号时,标点使用混乱

标点符号使用混乱也是行业报编校质量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李加旭表示,阿拉伯数字作序号时后面所带的标点是各类标点中错误最多的。1、2、3、4后面的标点应该是齐线圆点“.”,可很多报纸都错用成了顿号“、”,有的报纸甚至没有一处是用对了的。

引号的使用也非常混乱。“什么都用引号,会议名称,证件名称,单位名称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名称都在用。”李加旭认为,引号主要用在强调、借用、否定、引语等方面,只要不发生歧义,一般名称不要乱用引号。尤其是标题,应该尽量少用引号。比如,在“成立了‘青年教师协会’”一句中,青年教师协会的引号完全可以不用;在“参加‘大召壁画、吐尔基山辽墓壁画保护修复评审论证会’”一句中,像这样的会议名称不用引号不会引起歧义,就可以不用。

此外,各报在其他标点的使用上也存在错误。比如,破折号的使用错误主要表现在中间断开上;某报出现逗号、省略号放行首的情况;某报把引号都用成了硬撇号(″);某报把80%~90%,错写成80~90%,等等。

体检项目 数字

诊断结果:使用混乱,错误包括四个方面

数字的使用也比较混乱。经过归纳,质检委认为,数字方面的错误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是在年、月、日的表述上,应用阿拉伯数字的却没有使用。比如,某报在“2000年七月的一天”一句中,“七月”应为“7月”。

二是约数、概数应该用汉字表述,而且中间不能用顿号,但一些报纸却使用了阿拉伯数字,在阿拉伯数字之间还用了顿号。比如,某报在C47版上,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写成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某报将“直播卫星据说九十月上天”写成了“直播卫星据说9、10月上天”;某报将“三四片牛黄解毒片”写成“3、4片牛黄解毒片”。

三是带物理量的数字应该用阿拉伯数字而不用。比如,某报在“这块高仅二十多厘米的翡翠上……”一句中,将“20多厘米”写成“二十多厘米”。

四是带有万、亿的两个数字,前面的数字和后面的数字都应该有万或亿,不用万或亿是错误的。比如,某报在“越方每年将向中方购电11~13亿度”一句中就使用错误,“11~13亿度”应为“11亿~13亿度”;比如,“便宜2~3.5万元”,应为“便宜2万~3.5万元”。

体检项目 计量单位

诊断结果:使用不规范,废止计量单位仍然使用

计量单位使用也比较乱,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使用,继续使用被废止的非法定计量单位。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是将“平方米”用成了“平米”或“平方”。比如,“占地面积2万平米”应表述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液压式1~1600平方厢式及板框式压滤机”,应表述为“液压式1平方米~1600平方米厢式及板框式压滤机”。

二是应该用“公里”为计量单位,却仍使用“华里”或“市里”。比如,某报“距涞水县城西北30华里”中的“30华里”应改为“15公里”。

三是应该使用“厘米”为计量单位的却仍继续使用被废止的“公分”。比如,某报“这多出十来公分”中的“公分”,就应改为“厘米”。

四是应该使用“千克”或“公斤”的仍用“市斤”为计量单位。比如,某报“一上午2个小时,黄芪就已经卖出20多斤”,应改为“10多千克”或“10多公斤”。

五是应该用“英寸”作为计量单位的,却仍用了“市寸”。比如,某报“按照不同用途的底色冲洗成1寸、2寸若干张”,应将“1寸”、“2寸”改为“1英寸”、“2英寸”。

专家分析

报刊文字差错多已成为普遍现象

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曹恒武认为,目前报刊文字差错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报社只重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认为语言表意明白就行,至于用字用词是否规范就不重视了,对贯彻语言文字法、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是社会效益的一部分认识不足,因而形成了不重视文字工作的风气。二是报社不断扩版,增加期数,求多求快,文字质量难以保证。三是一些文字水平较高、办报态度严肃的老同志相继离岗,增加了不少缺乏锻炼、功底较差、又缺乏必要培训的年轻同志。四是一些报社缺乏必要的制度,有些报社的审读人员文字水平不高,把关不严,更有甚者不设校对岗位,也没有审读这一环节。

对校对工作缺乏注重

“尽管采取抽检某天报纸的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份报纸的质量水平,但这样的质检工作却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这类报纸存在的质量问题。”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表示,今年已经是委托中国产业报协会对行业报进行质量检查的第三年,从质检结果看,行业报在内容导向、依法出版、广告、版面编排以及印刷等方面的质量都不错,但在文字编校质量这一单项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余昌祥认为,对校对工作缺乏重视,是造成很多报纸编校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在报社的各项工作中,校对人员的工作是非常辛苦、非常枯燥的,如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其他人员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势必会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也势必致使编校质量的下滑。

“报社要加强编校质量,就应该重视校对人员的工作,要吸引得住人,让他们愿意为报社做好这项工作。”余昌祥表示,从一些报纸的实践来看,这个问题还是很好解决的。

检查发现不少问题 提升报社质量意识

“从质检结果来看,总体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但也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也有许多方面需要反思。”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说道。

朱伟峰认为,报纸质检工作是总署依法行政的主要抓手,是报刊出版行政部门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重要工作。开展报纸质量检查工作是报刊管理部门维护读者利益,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实施质量监管、依法行政的重要抓手,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行业报整体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质量检查已经连续开展了3届,今年还开展了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的质量检查和教育教辅类报纸的质检工作。检查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有力地提升了有关报纸出版单位的质量意识。

“当然,质检工作也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朱伟峰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发展并正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改进,目前正加紧进行报纸版面质量跟踪体系建设,加快步伐建立报纸出版质量评估制度,努力建立起真正的市场检验制度。

新闻链接

4月11日上午,中国产业报协会在京召开第三届(2006年度)全国行业报(部分)质量检查总结会议,对60家受检行业报的编校质量情况予以公布。

据了解,在此之前,受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的委托,中国产业报协会对全国部分行业类报纸的纸质量检查结果已经连续开展了两届。从质检结果看,行业报在内容导向、依法出版、广告、版面编排以及印刷等方面的质量都不错,但在文字编校质量这一单项上却存在很多问题。按照规定,在报纸编校质量的评定中,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三即被视为不合格。而据2004年度行业报质检结果显示,61家参检报纸只有7家没有“超标”;2005年度,42家参检报纸中更无一“达标”。

鉴于行业报在编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总署报刊司委托中国产业报协会对全国行业报集中进行一次文字编校质量的单项检查。据悉,2006年度质检工作除上届参检的42家报纸外,还将18家从未参检过的行业报纳入检测范围。应该说,经过连续两年的质量检查,编校质量问题已经在行业报中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从此次的检测结果看,行业报编校质量的总体情况仍不理想,形势不容乐观。其中,某时尚类报纸的文字差错率竟高达万分之二十七点五三。

广告:

编辑:admin 时间:2009/12/15 11:25:12 阅览:2538   返回    
报纸编校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