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采访的语言智慧

来源: 网络

广告:

关于智慧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智慧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获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智慧实际上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关于记者采访语言

新闻记者采访主要是通过提问、同记者采访对象交谈等言语交际形式实现的。正如美国记者杰克・海敦所说:“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别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记者采访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把用于新闻记者采访活动中的语言称为记者采访语言。

关于记者采访语言智慧

记者的采访语言智慧是记者政治素质、生活阅历、能力性格、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新闻敏感、新闻素养、采访知识、社会经验等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记者采访语言智慧是记者的一种内在品质,它渗透、内化于包括记者与记者采访对象的活动及记者采访目的、记者采访价值、记者采访过程、记者采访环境在内的记者采访的一切方面。一位优秀的记者在记者采访时的一言一语都会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由于记者是记者采访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记者采访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记者采访情景中,记者语言智慧主要是通过记者的记者采访行为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记者语言智慧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记者对于记者采访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记者采访对象、记者采访情景,面对记者采访新的变化和突发性的情况,记者能不能敏锐洞悉,能不能作出灵敏的反应、灵活机智的应对、恰当的现场语言策略调整,都能真实反映一个记者的智慧水平。

记者采访是一门交谈的艺术。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说,一次成功的记者采访七分在说,三分在写。如何在记者采访中与记者采访对象进行融洽的交流与沟通,尽量“撬”开对方的嘴巴使其敞开心扉,说出真话,便成为记者们终身要学的一种本事。这种本事说得更明确些,就是现场交际行为,更确切地说就是现场的语言智慧。那么记者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智慧呢?

记者采访时“第一句话”的智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现场记者采访中,至关重要的是精心设计记者采访的“第一句话”。记者在记者采访实践中,往往用“第一句话”开启记者采访对象的心扉。万事开头难,因此现场记者采访的“第一句话”更是关键,它关系到记者采访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必须要熟悉记者采访对象的身份、背景。记者采访前记者应尽量搜寻与研究有关被记者采访人的身份、背景等信息。在记者采访前,如果对记者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有透彻的了解,头脑中有十分清楚的立体线索,那么记者采访时就能知道从什么角度接触对象,表现主题,否则效果不佳。如1939年,举世闻名的电影《飘》正在美国放映,女主角赫思嘉的扮演者费雯丽从英国飞抵美国表示祝贺。费雯丽到达纽约机场后接受记者的记者采访。当时一个初涉新闻界的记者问道:“你在《飘》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十分不满地回答:“我无意同你这样无知的人交谈。”多么好的记者采访机会呀,就被这个拙劣的“第一句话”提问给断送了“前程”。如果这位记者这样问:“您扮演女主角非常出色,请问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您扮演女主角赫思嘉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那结果一定大不一样。

应该明白自己想要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有些记者往往忽略记者采访的第一句问话要获得的信息,认为只是个开始的形式,以至于匆忙上阵,或明知故问,或故弄玄虚,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使记者采访对象产生厌烦心理,影响了记者采访的顺利进行。高明的记者大多重视第一个问题的设计。反之,不恰当的提问,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会给记者采访带来尴尬的气氛。比如内地有一架民航飞机被歹徒劫持到台湾,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飞机又顺利地飞回原定的地点,当最靠前的两名乘客走出飞机的舷梯时,有很多记者围上去,其中有一名记者迫不及待地问:“请问你们是乘坐这架飞机回来的吗?”观众哗然。

了解记者采访的特点,研究现场提问的规律。这一点对于记者现场记者采访“开好头”是十分有益的。《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第一句话”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记者采访愉快地进行下去。

这些都说明了记者采访“第一句话”是很有讲究和学问的,因此,记者记者采访时必须说好“第一句话”。

记者采访中提问的语言智慧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提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记者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底,并不等于就会记者采访。衡量一个记者业务素质的关键,还要看他会不会用活语言,也就是巧问。

著名记者柯天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曾经指出,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说起来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格式,只可说“运用之妙,存乎其心”。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整个记者采访活动顺利进行,记者必须掌握提问的技巧。

巧选话题,激起谈兴。卡耐基曾说过:听众感兴趣,是因为你的谈话内容与他们有关,与他们的兴趣有关,与他们的问题有关。这种与听众最感兴趣之事的联系,也就是与听众本身的联系,将稳获听众的注意,并能保证沟通畅通无阻。所以话题选得巧,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所以话题选得巧才能使记者采访做得巧。美国记者怀特・汤姆索记者采访尼克松,就是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足球谈起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记者采访邓小平,是从他的生日谈起。在那次短短1小时的记者采访中,法拉奇向邓小平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及中国现行政策等许多敏感甚至尖锐的问题,并都得到圆满的答复,这和法拉奇善于将严肃话题融入轻松自然的交谈中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巧选话题,选择听者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引导其开口畅谈。

巧妙地借题发挥,吸引记者采访对象。西方记者在总结记者采访经验时特别强调,一般情况下别提让记者采访对象只回答“是”与“不是”的问题,这样的设问几乎毫无信息量。记者要谨慎地提出记者采访问题,尽量避免问一两个字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果你问一个人:“你喜欢工作吗?”你很可能会得到一个“是”或“不是”的回答;但是,如果你问:“你喜欢哪一种工作?”你可能会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如果你问一个事故的见证人:“你看到刚刚发生的事故了吗?”他很可能用一个字来回答,但是,如果你问:“你看见了什么?”就得到一个更长的回答。所以巧妙地借题发挥,才能吸引记者采访对象。

提问要紧扣主题。记者采访中记者应该多提能切中要害、有所创新、能触动被访者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整个记者采访的灵魂。为了使记者采访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所提问题要有深度,有针对性,不要在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上浪费时间。比如记者采访一位参加比赛的体育运动员,如果老是问你想拿金牌吗,拿到了金牌,你高兴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触及实质,没有典型意义,绝对吸引不了观众。

语言通俗,简洁明晰。记者在提问时,如果多用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口语,记者采访对象就可以准确理解记者的问话,以便作答。新闻记者采访语言首先要做到简洁。现代化社会节奏加快,记者记者采访应该懂得记者采访对象的心理,节约记者采访对象的时间,尽量用最简短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使记者采访对象能迅速把握语言的信息内容。其二,记者采访语言要明晰。明晰表现在用准确明了的语言去表达记者采访内容,做到言辞明明白白,不可含含糊糊,吞吞吐吐。这样才能获得记者采访对象的好感,有利于记者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要使说话简短,就要学会浓缩。浓缩就是对语言的提炼,浓缩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

巧用隐性语言辅助自己的语言智慧。新闻记者采访工作需要掌握和利用公关吸引、移情效应等公关交往艺术。要获得最佳记者采访效果,记者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有时可以运用一些“隐性语言”或者叫做“无声语言”来辅助记者采访,必要时,还要精心设计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见面方式。如有位记者曾记者采访过原南京师范大学女校长、百岁未婚老人李美筠博士,按照习惯第一次见面应给老人带一些水果,但从校办工作人员那里得知,老人曾在美国著名大学执教十年,精通六国语言,获得3个博士学位,曾是罗斯福总统的门上客,有着深厚的西方生活习惯,且尤其喜欢鲜花。当笔者叩开老人房门时,首先献上的是一大束鲜花,老人看到鲜花显得格外高兴,那次记者采访也格外顺利。

总之,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讲,将记者采访的问题变得简单,是其语言专业功底的表现;有能力驾驭好每一句记者采访语言,是具有较高语言智慧的表现。

记者提升自己的语言智慧的策略

在记者采访现场,记者是整个记者采访的驾驭者,要用语言艺术引领记者采访对象逐步进入记者采访状态,以便捕捉到想要获得的信息,这就要求记者平时在记者采访语言上要注意“修炼”,注意方方面面语言能力的积累,锤炼语言“功夫”。

练好一口流利的语言。这要求记者在新闻记者采访工作中不断培养良好的新闻意识,特别是要练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每天都应该练习大声朗读,使自己口舌灵活,有弹性。从语言学角度看,音频、音速、音量的不同,会表达出不同的信息,这些都与记者采访效应紧密相关,也应加强训练。平时练习提问时宜多用平等商讨性的祈使句为佳,诸如“请您谈谈……好吗?”“您能不能告诉我您对此事有什么看法”等,这样,能缓解对方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使记者采访进入积极活泼的境地,取得良好的效果。

平时有意识锻炼自己即兴话语编码能力。优秀的新闻记者―定会有较强的即兴话语编码能力。因为新闻记者采访的环境、记者采访对象千变万化,各有千秋,所以在实际运作中要真正取得预期效果,记者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记者采访语言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简洁明了。记者采访语言能否获得良好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新闻记者采访的成败、优劣。为此,新闻记者必须重视语言的锤炼,把提问作为一种艺术技能来加以研究。对语言锤炼可以是随时随地的进行,如果平时有这方面的储备、训练,则到现场就容易挥洒自如。比如多练习即兴演讲、即兴评论、即兴命题作文,平时多做模拟“记者采访”等。

锻炼驾驭语言的能力。记者采访主要用自己的语言来问,要问得有学问,问得有技巧,这就要锻炼记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向生活学习,向优秀新闻记者学习,努力培养和创造自己的语言特色,才能驾轻就熟,锻造出流畅、得体、恰当的记者采访语言来。

威廉・梅茨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即使你不是一位天才的作家,却可做一个很好的记者;但是如果你不善于记者采访,就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这段话很精辟地概括了记者采访语言的重要地位。的确,没有记者采访就没有现代的新闻事业,没有记者采访也就没有记者工作。而没有丰富的语言智慧,就没有成功的记者采访。记者记者采访的语言智慧是记者采访成功的关键所在。

广告:

编辑:Admin 时间:2018/5/30 16:03:16 阅览:548   返回    
记者采访,语言智慧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