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媒体:在竞争中彰显多样化风格

广告:

世界媒体峰会10月8日在北京召开,图为新华网采编人员在世界媒体峰会大会堂发稿站开始工作。 新华网 张龙 摄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熊争艳 杨定都)对于中国几十万新闻工作者而言,刚刚过去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是一个绝佳的报道主题。

在这场激烈的新闻大战中,除了有中央级媒体的老记们,还活跃着中国地方媒体工作者的身影,他们拼文字、拼图片、拼版面、拼信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示了各自的优势与力量。

于是,同样的“国庆”题材,在不同风格的媒体中有了不一样的叙述角度:从《新民周刊》揭秘“大阅兵零距离”,到《南方人物周刊》聚焦“共和国60年最美丽的12位女性”,从《新周刊》关注“从新中国到新新中国的青春影像”,到《凤凰周刊》探访“300台胞受邀国庆观礼”。

事实上,这不过是中国地方媒体过去60年从单一门类到多元模式、从“异口同声”到“百花齐放”变迁的缩影。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报纸,从版面到内容,几乎千篇一律。上世纪80年代以后,媒体在“主旋律”下,逐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新闻性、可读性大大加强。1982年,《新民晚报》提出“我们的报纸决不是专办给领导同志看的”。很多地方媒体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人民生活。

此后,在媒体版面和频道上,既有正面传播党的大政方针的报道,同时,副刊也出现了兴旺发达局面,并兴起了反映百姓日常生活的“民生新闻热”,成为媒体履行多种功能的表现方式。除了充满竞争的新闻版外,媒体的休闲功能、服务功能也不断增强。

“正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媒体发展提供了宽松、多元化的个性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说。

目前,地方媒体已构成了中国媒体的“绝对多数”。2008年,中国共出版省、地、市级报纸共1703种,总印数达377.81亿份,占全国报纸总品种87.58%。而中国上千个电视频道的主力军,也是遍布全国的省市电视频道。

不少地方媒体异军突起。湖南是中国的内陆省份,是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家乡。通过打造“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等经典节目,湖南电视已走出区域,对整个中国电视业态带来重大影响。

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说:“湖南电视的成功,在于颠覆了说教传统和陈旧模式,改变了传统电视居高临下、单调沉闷的面孔,让电视成为释放压力、表达情绪、快乐生活的大众娱乐平台。”

“电视湘军”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国地方电视台的改头换面。四川卫视的“地震直播”震撼人心,不逊国家电视台;江西卫视的“红歌会”唱响全国,掀起了红色经典歌曲的热潮;上海、江苏等地推出的新闻频道,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兼具内涵与深度,形成了中国地方电视频道异彩纷呈的局面。

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强势竞争,中国地方媒体也开始了数字化探索。从羊城晚报集团创办南中国地区首份电子杂志《自游天下》,到华西都市报推出中国西部第一张手机报《华西手机报》,再到众多地方日报、晚报推出自己的新闻网站、电子期刊……

“中国地方媒体,正在尝试走一条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力争在未来媒体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程曼丽说。

更有一些雄心勃勃的地方媒体,已把目标瞄准了全国甚至是全世界。

“作为地方性的媒体,我们有一些梦想,希望能够走得更快一点,飞得更高一点。”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今年5月在其旗下全资子公司星尚传媒揭幕仪式上说。

作为目前中国影响最大、创收最多、市值最高的时尚生活类多媒体公司之一,星尚传媒产业群包括传统媒体的电视和杂志,新媒体的网络、电子商务、电子杂志、手机电视、手机报,以及品牌产品的书系、音像、日用品、影院、会员俱乐部营销等。

“我们的战略梦想是,从地方传媒机构转变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华语世界的内容发行商、服务商。”黎瑞刚说。

相信,黎瑞刚的话也道出了中国广大地方媒体的梦想。

广告:

相关内容

编辑:admin 时间:2009/10/13 11:58:11 阅览:664   返回    
地方媒体
风格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