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纸阅读平台软件

广告:

一家发行20万份的都市报广告收入如能达到1.5亿元,加上发行收入,一年的总收入大致在两亿元左右。纸张、印刷、发行成本一般会占去总收入的60%~70%,加上人员、办公及其它成本支出,利润很薄。

如果广泛使用电子阅读器,将成本降低到600元左右一台,即使免费赠送20万台电子阅读器给订户,也只需要1.2亿元。一台阅读器寿命为3年,这意味着3年4亿余元的印刷、纸张、发行成本,仅用1.2亿元就能完成。如此,报业的利润“瓶颈”不难突破。

数字化,被认为是报业摆脱发展拐点的必由之路。从近几年的报业数字化实践看,似乎还未找到理想的数字化模式。与几年前相比,数字化阅读器技术、3G通讯技术有了很大发展,成本大幅下降,中国凭借制造业的优势,有可能完成阅读器的工业化普及。

“拐点”之说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报纸这一传统媒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于是, 有关“拐点”说出现了,认为报业已经陷入了“经营危机”,将会进入“衰退期”或者逐渐走向消亡。

也有人指出,拐点可以引申为节点,尽管报业发展遇到了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报纸即将消亡,相反,这是另一种发展契机,而“数字化”是应对危局、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报业在“数字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最典型的是建立新闻网站。但其结果大多成了报纸的翻版,作为报纸的一种附属品和辅助宣传工具而存在。这种“数字化”对报业自身发展很难起到推动作用,很多网站需要报社投入大量资金才能继续生存。

也有的报业集团,在技术革命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开发可折叠显示器、小范围赠送电子书阅读器用来读报等。这些无纸化报纸平台,由于技术不成熟,造价高昂,一时无法普及。报业的数字化尝试,似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契合点。

2009年5月,美国著名的亚马逊公司宣布推出了一款大屏幕电子阅读器Kindle DX,将用于人们阅读数字版的教科书、报纸和文献。与多数电子设备越来越小巧相反,Kindle DX的尺寸很“可观”,其电子墨水显示屏长约24.6厘米,机身厚度约0.8厘米。由于屏幕较大,用户在阅读时不必进行卷页、放大或缩小等操作。亚马逊希望将Kindle DX开发为可阅读书籍、报纸、杂志和学术期刊的大众化市场设备。与此相对应的是,《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以较低的价格向报纸无法及时送达的长期订户提供Kindle DX,用来阅读报纸。

对于美国的用户来说,Kindle DX在报业的应用,只不过是在众多传媒载体中多了一种选择而已。但对于中国报业来说,这一硬件的推出,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是否可以借鉴这一新的传媒产品,应用到中国报业数字化的进程中,进而推动中国报业的工业革命呢?

报纸的“成本软肋”

报纸作为古老的大众传媒之一,能历经400余年至今仍拥有强大的能量,和其自身具有的很多优势是分不开的。

报纸可以随时阅读,不受时间限制;可以互相传阅,读者人数可以是印刷数的几倍;即使阅读或理解能力较低的人,亦可相应多耗时间,吸收报章的讯息。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报业的劣势也显现出来,如:受截稿及出版周期影响,不能提供最新资讯,不能即时更正讯息;纸张过多使携带及传阅不便;图片和文字的震撼力、感染力比广播电视逊色不少;生产成本越来越高,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难度不断加大等。

目前,报业的最大危机是收支平衡的恶化。以在国内中等城市发行20万份的一家都市报为例,其广告收入如能达到1.5亿元,加上发行收入,一年的总收入大致在2亿元左右,看上去很可观。再算成本,纸张、印刷、发行成本一般会占去总收入的60%至70%,加上人员、办公及其它支出,一年下来,利润很薄,甚至无利可言。在印刷环节上,如果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印刷厂,一次投资动辄几亿元,不知需要多少年才能填补。目前,很多报业集团都投身房地产等其他领域,不是主业饱和了,而是主业已经越来越无利可图。

国外的报纸日子也不好过。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有将近1.6万名报社记者被裁员,有多家美国报业巨头先后申请破产保护。

由此可见,如果不能解决报业成本失衡的问题,那么报业不要说对自身弱点进行修补,就是生存也会逐渐丧失其物质基础。大屏幕电子阅读器似乎可以满足报纸降低成本的需求。

VCD产业的启示

论技术,大屏幕电子阅读器不是最先进的,但也许是最合适的。让我们回顾一下国内VCD产业的兴衰。

当发达国家DVD进入普及阶段的时候,由于技术壁垒、产品壁垒所限,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实现影视高清的梦想会非常遥远。但实际情况是,当时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技术来到中国,这就是VCD。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VCD技术与中国正在兴起的强大的制造能力以及巨大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搭建起一个崭新的平台,加上碟片制造业的兴盛,形成了从硬件载体到软件内容的全配套。在这个平台上,短短数年,中国不但实现了DVD技术对VCD的圆满升级,而且随后诞生的最新高清标准也有了中国的一席之地。

Kindle DX在美国售价高达400多美元,在经济陷入严重困境的情况下,高昂的成本使其很难成为报业的救命稻草。但在中国,情况不一样。实际上,电子阅读器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在中国大规模制造后,降价潜力巨大。

除了专门的E-ink电子墨水屏幕,电子书阅读器的硬件和软件架构比MP3还简单,MP3、MP4厂商可以轻松进入这个市场。正因为如此,电子阅读器的国内市场突然热闹起来。据统计,2009年中国电子阅读器销量为80万台,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超过1.55亿,数字出版产业产值每年增速超过50%。而2010年阅读器的销量将有可能增至300万台,5年内则可能年销量上亿台。国内很多电子制造企业已经瞄准了这个市场,如著名的汉王科技,将投巨资研发电子纸智能读写终端项目等。据预测,到2011年,电子阅读器的价格将稳定在600元左右,甚至更低。

有人把目前的国内电子阅读器定义为又一“山寨”产品,不看好其前景。理由是:手机、智能本、平板电脑、MP3、MP4都有阅读功能,专用的阅读器在市场上一定会受到冲击;另外电子阅读器只能提供硬件,不能提供内容服务,因此无法普及。这些言论,与当年VCD受到的质疑很相似。如果仔细考虑,似乎都不是问题。

手机、MP3、MP4虽可阅读,但屏幕太小,别说读报,读书也困难;而智能本、平板电脑的便携性差。至于内容,如果把报纸的数字化考虑进来,有硬件无内容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比起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的版权门槛、成本门槛要低得多。书籍由于不登广告,售价自然居高不下,电子图书的普及也会受到影响。而报纸只要覆盖面够大,通过面向广告商的二次销售,就足以赚回内容成本。比起用新闻纸印刷,使用阅读器传播会极大地降低成本。因而对报业和国内的电子制造业而言,利用好电子阅读器这一产品,应有望享用一场利润“盛宴”。

电子阅读的“时尚”

比起用纸张印刷,用电子阅读器显示报纸内容有什么益处呢?

仍以一张国内中等城市发行20万份的都市报为例,如果电子阅读器降价到600元左右一台,那么免费赠送20万台电子阅读器给订户,需要1.2亿元。如果一台阅读器寿命为3年,那么意味着传统报纸3年的印刷、纸张、发行成本4亿余元,仅需1.2亿元就能完成。这还是免费赠送的估算,如果把阅读器购买和报纸订阅结合,收取“订阅费”,那么成本还会大幅下降。而有了20万份的发行量,广告收入应该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如此算来,报业的利润平衡问题将迎刃而解。当然,新的阅读方式是需要读者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提出免费赠送的原因(通过有选择地筛选读者群、有目的地赠送阅读器,相信对广告客户会更有吸引力)。

使用电子阅读器的电子报,其采编模式将发生革命性变革。不再受到印刷环节、发行环节制约的报纸,完全可以实现信息的半天更新、一小时更新,乃至实时更新。其信息的快捷性甚至将超越新闻网站;纸张过多带来的携带及传阅不便问题也不复存在;在实现了结合视频、音频的多媒体传送后,新型电子报纸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也应该和电视、广播有一比了。

在目前倡导低碳经济的情况下,电子报纸每年节约的纸张不计其数,其环保意义难以估量。信息快捷化带来的效率提升,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剂。有了阅读器,新闻的点击反馈对报纸自身内容的调整、考评将提供第一手资料;而读者的留言、点评,甚至投稿,可以完美地实现报纸和读者之间 “一对一”的互动。读者还可以实现内容的指定订阅、个性化阅读,这都是传统报纸无法满足的。

电子阅读器平台上的“电子报”,其“投递”可以通过3G技术传输。这一技术目前方兴未艾,硬件包括中国自己的标准都已不是问题,缺少的恰恰是内容,而报纸的数字化也将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巨大商机。

随着国内传媒整合的不断发展,电子阅读器未来完全可以实现报纸、电视、广播乃至网络的全整合、同平台。当新的阅读形式被受众接收后,未来的市场将走上硬件不断升级、软件不断完善的良性发展之路。人人一部阅读器,也有望成为一种时尚。

补偿风险的“诱惑”

对于目前居于市场主流的地方都市类报纸来说,留给其进行数字化电子报转换的时间已经不多。最近,电视台、电台双台合一的整合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电信运营商已被国家有关部门授权允许进行除时政内容外的其它传播内容制作。很多地方的门户网站正在招兵买马,一旦羽翼丰满,在广告市场上攻城略地,将结束网站目前还不能根本损害地方报纸广告市场利益的状况。到那时候,报业的“拐点”可能就真的到了。

按照目前的技术,电子阅读器这一载体并不局限于报纸内容的显示,众多可以提供内容的媒体均可染指。这就决定了报业转型的急迫性。

现在,报业利用电子阅读器推广数字报是有优势的。一是比起其他新媒体竞争对手,报业的团队是最成熟的,素质高,产品质量较好;二是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转换容易;三是有稳定的广告客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四是国家鼓励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求变有望获得政府支持。

但不利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是目前国内电子报业、电子阅读器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利于培育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报业市场。第二,报业电子化除了阅读器的硬件技术,如显示技术(国内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通讯技术等,还包括软件技术,如电子报格式、通用软件平台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内容支持。如何应对载体的变化,变革内容采编的流程、表现形式,更好地为受众服务,这都是必须整合解决的问题,而这对于相关技术储备并不深厚的报业来说,难度不小。第三,如何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建立共赢的合作关系,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报业就会由“替纸厂打工”变成“替3G运营商打工”。

如果有条件的报业企业现在着手与国内生产厂家、软件供应商以及3G电信企业合作,尽快推出可以接收并显示报纸内容的电子阅读器,尽快进入电子报的商用测试阶段,那么在国家标准没有出台前,市场先入者很可能成为标准的制定者以及相关专利的拥有者,这也算是足以补偿风险的一种“诱惑”吧。

广告:

相关内容

编辑:Admin 时间:2011/10/26 8:50:42 阅览:1482   返回    
电子阅读器
阅读平台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