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报校刊杂谈

广告:

近年来,中小学校报校刊方兴未艾,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举办的全国性评奖活动无疑是推动了校报校刊的发展。

一、校报校刊的地位作用与发展

先从办报谈起。我历来主张中小学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作为文科教学,文学社、小记者团等课外组织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课堂;过去有刻钢板油印的小报,后来时兴手抄报,进入电脑时代,印刷告别了铅与火,正如马克思早都预言过了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人都是艺术家。电脑改变了社会的很多东西,改造了许多行业与职业。中小学校报校刊也与时代共同进步,从文科教学的产物上升到学校的联系社会,沟通学生与家长,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园地,也是搭建师生互动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历史上最早的校报校刊可以追溯到学校的起源。孔子的《论语》就是其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论编辑而成的“校刊”,作为学习孔子思想的范本在弟子间流传而成了国学经典。从校报校刊的发展看,其历史和学校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没有学校,校报校刊便无从谈起。有了学校,在这一特殊的文化传承阵地上,文化的衍生物便层出不绝,文学社,文学活动,文学刊物……这些文化衍生物从小到大——从松子到松树,成为莘莘学子放飞青春梦想的园地。

要言之:

校报校刊是打造校园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 正如中央教科所培训中心主任毕诚所言: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质,离不开校报校刊。它是学校天然的阵地,是结合实际,推进学校新举措与新思路的平台和纽带,也是学生理性与感性,智慧与情感交流的舞台。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过程中,校报校刊将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为学生及时传递有效信息,还能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报校刊,开发课程资源,推动课改的重要园地。 枣庄市第二十八中学的《二十八中教科研》,发表的文章大多是写学校自己的事,故能把学校的主流、亮点、真正的精神风貌展现给全校师生,展现给社会。据统计,创刊以来,有204位老师在《二十八中教科研》上发表文章300余篇。他们既展示了个人文笔风采,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校报校刊,与时代共进的舞台。 优秀校园报刊应是一个心灵交流的舞台,一个思想相互撞击闪耀出智慧火花的园地。在这里,文字演绎着多彩的世界,文字彰显着智慧的气息,文字燃烧着生命的活力。青春之花在校园报刊中绽放,在这块秉承包容的土地上,让风格各异的花朵齐放光彩。校报校刊,已经成为汇聚万千学子与时代共进的舞台。

校报校刊的发展要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校报校刊也由传统的纸质报刊逐步走向网络化。在信息化时代迅速来临,网络技术对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和及时性乃至广泛性、大容量性日益凸显后,传统纸质报刊纷纷建立网站,将报刊杂志的电子版上传到网站上供读者阅览,现在甚至发展到网络版的报刊杂志比纸质版的阅读群体更广的态势。在这种双管齐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读者广泛认可的同时,校报校刊的编辑们也应该尝试将校报校刊的电子版上传到依托互联网建立的校园网上,扩大校报校刊的影响。

二、校报校刊编辑杂谈

(一)怎样把校报校刊办得好看。

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 “要把校报校刊办成一份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的读物。”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杂志副总编辑喻让就如何办好一份校刊的问题,总结了三个要点。

办师生喜欢的报刊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张金惠认为,师生喜欢的报刊,才是最好看的校报校刊。所以,校报校刊工作者一定要把自己的校报校刊的定位定准了,这就是要面向老师和学生,只有他们喜闻乐见,才能证明报刊办好了。张金惠说,校报校刊想要在师生中引起共鸣,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校报校刊的编辑部,应该是培养一批学生记者、学生编辑和学生作者的大课堂,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许将来他们当中有些孩子还会“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在新闻、文学领域有一番作为。 这就要求活动的主办方把校报校刊的评选活动形成制度,加强力度,扩大规模和影响,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

(二)建立队伍,培养人才

先说队伍。 各家的做法可能不一样,但队伍建设肯定都很重视。文学社,小记者团等是面向学生的最好形式,教师则以文字功底较好的为骨干,吸引一大批热衷于教育科研与写作的老师,师生共同搭建信息平台。一张报纸,一本期刊,除了学校重大新闻,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园地。尤其是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登了报,对他的一生都会有影响。我们普通教育是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去开展这些活动的。我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功利性更强,干脆把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写作的能力直接与就业挂了沟。因为不少大企业也需要文字工作者。

湖南省示范性高中——隆回县第二中学的校报《凤声报》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全国最佳校报一等奖之后,又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第四届年会校办报刊一等奖。该报创办于1984年,为对开四版彩色大报。报名由著名作家冰心亲笔题写。报纸曾得到臧克家、冰心、艾青、杨牧、李元洛、杨匡汉、谢璞等大量文坛前辈的直接关怀,他们不仅多次题词鼓励,还不时来函来电询问该报的各项情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该报共培养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7人,省作家协会会员8人,报社编辑记者在省级以上报刊共发表文章2100余篇,获省级以上奖励164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励46人次。共出版个人专集22部,出版作品集6部。已培养出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陈早春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坛干将,被社会各界誉为“作家的摇篮”。

我市作家协会里不少人都得益于中小学时期的文学社的熏陶。今天到会的老师中就有一位刚刚获得大连市两年一度的文艺创作“金苹果奖”的年轻会员,她读中学时就是校园文学社里的活跃分子,青少年时所受到的文学熏陶,受益于后来的文学创作。

(三)认真组稿,以内容取胜,办出自己的特色

无论是综合性的校报校刊,还是文学性的,或者是学习辅导类的,或者是教研型的,都要围绕自己的办报宗旨加强稿件的组织与管理。

(四)讲究编排技巧与版面设计,既新颖大方,又具有可读性。模仿借鉴的同时要有创新

(五)学点新闻学与编辑出版学,让自己的校报校刊活跃起来

要坚持新闻基本原则。要了解报刊的宣传与鼓动的作用,熟悉党和国家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不办则已,办了,就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策与业务水平,加强管理,少出纰漏。

要熟悉报刊常用文体。语文老师都知道,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了教学的方便,经常是按照文章的表达方式来对文章进行分类的,主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报刊更多的是从文章的功能去区分,常常分为新闻类、评论类、文艺类、广告类。尤其是报纸,新闻是它的主体,消息的写作是它的重头戏。且不说消息的内容,仅消息的标题制作,就可以看出各家报纸的匠心独运。如新华社发给各家的通稿,到了各大报纸,标题并不一样,体现了不同的办报风格。

要讲究校对。古代称“校对”为“校雠”,足见校对的重要。学校又是教育人的地方,很难想象,错字连篇的校报流传到社会上,家长们会做何感想。校报校刊的性质,就要求我们要像对待“仇敌”那样去校对错误,坚决彻底消灭之。

要做好通联工作。 就是编者、作者、读者的沟通。尤其是小作者,既要让他体验文章发表的快乐,也要通过校报校刊不断提高他。

要做好发行工作。 辛苦忙活了一通,要让报刊发挥作用,就要发行好,用好。

要收集反馈信息,倾听读者意见,不断提高报刊质量。

广告:

编辑:Admin 时间:2011/4/6 14:52:12 阅览:3227   返回    
中小学校报
中小学校刊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