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像一壶陈年的老酒

来源: 南京大学

广告:

站在今天看过去的校报,或者站在未来看今天的校报,我常常会想,校报像一壶陈年的老酒。《南京大学报》有这样的品位。在庆祝校报出版第1000期的时候,我更是这样以为。

我在校报编辑部工作时,经常给编辑部的同仁这样说。因为阅读这张报纸的人和为这张报纸撰稿的人,都是南大人,它的读者和作者,文化层次远在社会其他媒体之上。我还说,《南京大学报》,是记录南京大学发展历史的一部史册。在编辑部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是给南大记录发展历史的“史官”。

我是2003年到《南京大学报》任副主编的,2007年到历史系任书记。在校报工作时间尽管不长,但对校报依然颇多留恋。

知道校报,时间很早。79年到南大读书时就注意到这张小报。大约一月出一期,白纸黑字,通栏排版,很普通。偶尔在校门口拿到一份,便会带到教室细细阅读。有时候,还偷偷投个稿子。当然,所投稿子从没有被采用过。由此我便认为校报很有档次,很神圣,不是一般人都能在上面登稿子的。后来我知道了,校报用稿有自己的要求,稿子不能见报,还与自己的文笔不够成熟有关。也许正是基于这一印象,我在校报工作期间,特别关注学生来稿,尤其在编选副刊稿子的时候。我相信,在我选定的稿子后面,一定有一双如我当年一样那种充满期待的眼眼睛。

大学毕业后我被留在校人事处学生科工作。这工作使我与校报走近一步。因为那时校部机关在三排平房办公,校报在不远处的一个平台上的简易房子里办公。距离很近。我偶或给校报投个诗歌或新闻稿。由于具体负责学生奖惩的事,后来我突发奇想给领导提建议,希望就奖学金评优在校报出个专刊。领导很开明,带我到校报编辑谈,谈成后专刊的文字工作基本上就是我的事了。我组织几个朋友,对优秀学生标兵进行专访。不到一周时间,一份有评优决定、有获奖名单、有标兵专访的图文并茂的关于奖学金评优专刊居然就出笼了。在校内反响居然很好。后来,关于就业工作的信息发布,在我的建议下也利用校报出了几期专刊,发布给学生,很受学生欢迎。现在,很多单位都喜欢就一些重要活动与校报合出专刊,一年能出十几期,说不定源头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呢。

到校报做副主编的时候,校报已经有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内统一刊号,而且南大人很乐意阅读这张报纸。而且在全国校报评优中,南大报位列前茅。以前的校报是月报,这时也变成旬报,10天出一期。由以前的四开四版改为四开八版,内容除过一版新闻、二版教学管理、三版学生生活、四版副刊外,还有四个版面用于专版。发行量也大了,差不多每期印6000到10000份。有时候,有些老师没有拿到校报,还会专门到编辑部来索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与月清主编请专业人士对校报的电子版进行了改造。现在电子版的校报全地球的人都能看到了,点击率也很高。当然更多的人应该是南大人,或者关心南大发展的人。他们都想知道,南大目前在干什么。而校报在这方面,信息最新、也最全。

《南京大学报》作为南京大学党政机关报,它在及时报道学校的中心工作,交流信息、弘扬新风、传承文明、展示业绩、办报育人、繁荣文化、维护学校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自己去校报前在就业中心工作过,考虑到学生对报纸的关注度很高,在月清主编的提议下,我还曾在学生生活版开过“东山说就业”专栏,发过几十篇稿子,反响也是不错的。

有人给我说,《南京大学报》是南大校园里的《人民日报》,说他别的报纸不看,只看《南京大学报》。说的是笑话,但不完全是。我到历史系工作以来,还是每期必读这张报纸,甚至抽时间给校报写点稿子。我想,南大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发表一点人生感悟,其收获远远大于发表文章所带来的快乐。

适逢校报出版1000期之时,我祝愿这张报纸越办越好。

广告:

相关内容

编辑:孙江林 时间:2011/4/6 14:52:12 阅览:480   返回    
南京大学
校报编辑部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