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这份回忆会留至永久-----我们的校报我们的记者团
所有的一切,都在3月30号那个下午结束了,本以为的解脱,在我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全都化为不舍。真的,在大学里,我的内心从没有像那天那样脆弱,因为校报就像我在海大的家,是我在海大里,最重要的意义。离开了校报,我就像一叶无可归去的浮萍,再次飘荡进这片大海汪洋中。
算了一下,大概我们在这里已经走过了将近900个日夜,我感谢我们的校报记者团,他给的不仅是这900天里的精彩,还有在这些岁月里,我们一直同甘共苦。在海大里,我参加过很多的工作,从最初的明善学社,到国旗队、学生会,校报在这里面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惟独校报,让我触碰了人与人之间依旧保留的纯粹,我们都是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或许是这种对文字的嗜好,让我们在这里,毫无面具。
我记得08年的时候,我们还只是大一的菜鸟,军训里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了校报,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归属感,无论其他社团多么风光,我就已经认定了校报,而且从那时起,就打算坚持到最后。朝霞说我在校报的路太顺了,所以才没想过退缩,确实,从笔试到面试,到后来的采访工作,我都比较顺利,但真正让我留下来的,并不是这一切的波澜不惊,而是内心的固执,无论以什么身份,我都希望留下在校报。
现在看这大一的孩子们,也想起当年自己的稚嫩,第一篇出现在校报板块的报道,几乎整篇都被修改过了;第一篇出现在报纸上的报道,400字的原文,被删成不足100字的短讯。我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想起我现在的表情,很难以描述。第一次抢新闻,是和巧合一个早上,很清晰的记得,那时是防城港市的旅游推广摄影展,我路过主楼前时刚好看到,就跑回宿舍拿记者证了,回到那里时,才知道已经安排了朝霞做这个新闻,而这次抢新闻,则变成了我们的第一次合作。其实大一时我并没有做过人物专访,而大二接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人物专访,还要带着两名新生一起做,对于一个从没专访经验的我来说,确实是一次考验,后来,那次专访做得还算成功,也许人在压力之下,才会逼自己去进步,这也是我在大学最大的收获之一,我并不在意获得了多少荣誉,我更开心自己能够面对压力。我想现在大一的孩子们,以后也会明白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非文学新闻专业的人留在校报,因为这里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娴熟的写作,而是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构建了敏锐的眼光,成长了坚强的心灵。这些,不会随着时光消逝,相反,会历久弥坚。
后来啊,我们今天退休的5个人,在2010年的四月份,成了校报新一届的干部,人在其位谋其职,此话不假,当成了校报的干部后,才真正明白肩上所承担的那份责任。我们这一届,可以说吃够了酸甜苦辣,一上来就面对党委宣传部的改革,真的,那段时间很艰难,多时,我们5个一个星期就开了3次会,因为那段时间的一切变化,都关系着记者团的前途。还好,我们挺过来了,在08-10级每一位兄弟姐妹的努力中。很多人都会惊讶,我为什么会在校报留到大三,说真的,我也感觉到,经历了那么多后,已经不再是大一时那个很疯狂的小子,有时候也会觉得累,但或许就是校报里那么与众不同的感觉,让我坚持到现在,只要是校报的事,我们就能从不喊累。
已经多久了,没有这么不舍的离开,虽然我们都在还在海大,我们之所以会如此感伤,是因为在那一刻,时光机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翻转,我们好像回到很希望回到大一看一看,看看那时稚嫩的我们,看一看我们走过来的这段道路,在校报里经历的每一艰辛与笑语,全都一遍遍在我们眼前放映。我们从未像那天那样不淡定,我们从未像那天那样不坚强,因为那一刻,所有的记忆,都在我们的心灵里翻江倒海。
走过了,才知道什么叫做成长,离别了,才明白,内心有多么地不舍。这份记忆,我会保留至永久,以后,我也多了一份时光来鼓励自己。
校报记者团,相亲相爱,不计得失,不分你我。永远怀念----我们的校报我们的记者团。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