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一、报纸印刷技术发展的回顾
报纸印刷作为现代印刷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从技术的起源来看,可以上溯到公元15世纪德国人谷登堡(J.Gutenberg)发明铅活字印刷术为标志。至今,中国的报业印刷技术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铅活字印刷阶段
由谷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第一批近代报刊在16、17世纪发轫于欧洲。随后,由于动力的采用、卷筒纸轮转铅印机及自动铸排机等的发明使用,近代报纸印刷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百余年时间里进入了成熟阶段。中国在1853年由传教士引入铅活字印刷术后,直到文革结束前,主要使用这一工艺。
2、照相排版和四色印刷阶段
20世纪初期,在传统分色刻版和现代照相术的基础上,诞生了四色彩印工艺。20世纪40年代,运用照相工艺在感光材料上进行排版的作业方式崭露头角,与传统的铅排熔铅、铸字、浇版等热操作相比,这一方式则被相应称为“冷排”(Cold type)。70年代,随着电子和机械工艺的进步,塔式四色印刷概念得以实现,现代报纸工艺进入照相排版和双面彩色高速印刷的年代。中国由于文革的原因,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后期才开始逐步应用照相排版和四色印刷。
3、数字排版和无轴印刷阶段
1973年,世界第一台小型计算机原型机问世,1974年,激光照排机在英国问世。1985年,北大王选带领科研人员研制成功国产华光Ⅲ型激光照排机。1993年,国外推出计算机制版系统样机,由此宣告了报纸印刷技术数字革命的开始。在机械方面,得益于计算机控制技术,80年代国外开始进行报业用无轴印刷机的研制和应用。90年代后期,中国报业开始大量引进无轴印刷机,并在亚洲率先开始应用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
从上述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高新技术与报纸印刷的发展相辅相成,休戚与共。每一次技术的创新必然带来报纸印刷质量和速度的飞跃。下面,我就谈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在报纸印刷领域的高新技术应用经验,与诸位共同分享。
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技术应用历程
羊城晚报自1957年10月1日创刊至今已经45周年,由于先天的因素,自创刊之初就特别重视报纸出报时效问题,“当天新闻当天看”是每一代羊城晚报人不懈的追求。为此,历任领导都高度重视印刷技术对报纸生存发展的作用,强调通过技术抢时效,通过技术提速度,始终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应用和引进各项新技术方面不遗余力。45年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在印刷领域的高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1、胶印一步到位,排版从铅排到激光照排,实现印刷提速
1980年,羊城晚报复刊后,发行量直线上涨,1985年广州地区已达108万份,为解决印刷时效,提高印刷速度,1985年11月1日,羊城晚报投入巨资建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印刷厂,尽管印前仍使用铅排,报社决定直接采用成熟的胶印工艺,在省级报社第一次引进当时世界先进的高斯美特罗奈纳轮转胶印机,采用双幅双倍径滚筒,使报纸印刷速度达到每小时14.4万份,印刷质量有显著提高。这标志着《羊城晚报》彻底告别600年历史的铅印工艺,开始从印刷环节建立现代印刷工艺流程,为此后数字化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王选首创汉字字型信息高速压缩和高速复原技术,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并在国内报社开始应用。羊城晚报社领导看到这一消息后,积极筹备,于1988年11月1日,建立电脑激光照排车间,《羊城晚报》部分版面和《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象棋报》均使用电脑排版、激光照排,开始淘汰铅字排版。1990年7月,《羊城晚报》全部实现电脑激光照排。至1992年,这一时期完成了从铅字排版到电脑激光照排的跨越,用“光与电”取代了“铅与火”,完全实现了电脑激光照排系统网络化。这是数字化工艺在报纸印刷中初显威力,它使排版速度提高数倍,差错率下降,版式组合大大丰富,出报周期缩短。
2、印刷环节从双色印刷到彩色印刷,印前采编和管理系统从计算机单机应用到综合业务系统的建立
90年代,以照排数字化为契机,羊城晚报对印刷机升级,并开始尝试计算机为核心的印刷全流程数字一体化应用。
1993年10月1日,羊城晚报社发起“彩色革命”,国内首家首次引进美国高斯美特罗全卫星彩色印刷机组,实现每天报纸彩色印刷。1994年7月11日,全新的三台高斯美特罗彩色胶印机投产,印刷能力达到28万印/小时的彩色报纸,使《羊城晚报》的彩色印刷能力居全国省市报社之冠。
1991年4月,电脑车间从单机使用方式全部改造成为联网方式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出版和激光照排系统。1993—1999,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继用电子出版激光照排和高速轮转胶印机取代了铅字排版后,将技术进步的重点放在建设以电子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新闻业务处理系统、专用通信系统和彩色印务系统三大部分。在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建设的同时,积极规划和建设经营管理系统,根据报业集团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了财务系统为核心的,包括广告、发行、出版管理、供应和办公自动化综合性经营管理系统技术平台。这样,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支持从新闻信息采集、传输、编辑处理、组版、发排激光照排片、上机印刷出报新闻采编和出版业务全过程的技术平台,经营管理系统支持报社所有的经营、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业务过程,构成了羊城晚报社有自已特点的、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先进技术系统平台。《羊城晚报》综合业务处理系统项目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专家鉴定,在1998年8月被评为国家新闻出版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由此,羊城晚报社将现代报纸印刷流程上升为信息处理流程,从信息的输入、分析、加工、存贮、输出5个环节,建构现代报业综合管理印刷流程的雏形。
3、以制版为突破口,从激光照排到数字制版,从有轴印刷机到无轴印刷机,从单环节自动化到全流程自动化,建立新的印务中心
1995年,世界报业博览会(德鲁巴)上展出计算机直接制版试验性样机。该系统由激光照排-胶片工艺升级到全数字化直接制版工艺,将电脑排版的图文信息直接转到版材上,减少传统扫描的损失,使图文更加清晰,报纸色彩更加鲜艳。羊城晚报人瞄准这一世界先进的工艺,于1998年在亚洲首次引进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使中国报业第一次与世界报业在技术装备上同步发展。
2000年7月,新印务中心投产,制版环节全部引进爱克发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CTP),共计4套,配合自动弯版打孔机及输送系统,形成一条完整的自动生产流水线,生产速度为244块/小时,使原先35个人2个半小时的制版周期缩短到5个人40分钟,把编辑截稿时间延后了30分钟以上。与传统激光照排工艺手工制拼版相比,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由电脑控制的电子定位和激光制版,基本杜绝了版面对准偏移,使印刷套准精度和彩色印刷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同时节约了开机对版时间和纸张浪费,形成亚洲目前最大的数字制版中心。
印前版面传输环节,则采用双环路光纤和北大博恒版面管理系统,有效克服了集团本部和印务中心相距9公里的不利因素,与集团现有采编管理系统无缝连接,实现了版面接收与编辑发排同步。
从印前物流输送开始,做到3个集中和自动:自动供纸、自动供墨、自动集中供气(包括制版、印刷、供墨、发行系统用气)。其中,羊城晚报印务中心引进了国内第一套无轨磁感应新闻纸自动输送系统(AGV),该系统通过埋藏在地下3公分处的磁导线,引导电动输纸小车将纸卷送到印刷机纸架的移载纸车作到自动到位上,配合前端轨道输送和自动计量系统,实现了纸张输送的自动化,并利用中心控制系统自动统计每班次用纸情况生成相应报表,提供管理依据。油墨采用全部管道输送,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将油墨由地下油墨库传送到印刷机。这两个系统除了配置1-2名管理人员外,不需要其他作业人员,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印刷机采用了高斯纽斯兰无轴双幅高速彩色印刷机,采用交流电机伺服技术,每对滚筒由一个电机驱动,齿轮过桥传动,适应多版面彩版同时装版、印刷的操作、套印需要,大大缩短印刷准备时间。整机由光纤闭锁形成的视窗控制系统联接各印刷塔,通过虚拟电子轴调整印刷滚筒同步,触摸式操作屏使用简便,人机界面友好,实现了各印刷塔的独立操作,附配的CIP3接头能够从CTP中直接读取版面分色数据生成油墨预调曲线,实现版面水墨预调。整机组开机调墨报纸损耗不超过250份。所有生产数据和生产方案自动储存,方便工人随时调用。目前,羊城晚报印务中心每班印量为600多万对开张,生产人员35人,比有轴机班组人员减少1/3,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
2002年10月1日投入使用的自动邮发系统,与五个印刷机出报口相联,引入报叠打包和分发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标准报叠和非标准报叠的连续打包作业,根据预设发行线路实行自动邮路分配,比人手分发速度提高2倍。整个系统只需要3-4名操作和监控人员,完全改变了传统人手报纸分发的情况。
上述系统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出报时间,而且提供详细的流程控制数据,为报业印刷摆脱旧的经验管理,推进量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报纸印刷领域高新技术应用的特点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在技术应用领域有两大经验:
1、技术应用以单环节为突破口,不断延伸至整个流程
现代报纸印刷流程实质是信息处理流程,包括信息的输入、分析、加工、存贮、输出5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报业已经成为综合计算机、电子、机械、光学、化工、通信技术等多方面的高科技成果,跨学科的高技术产业。迈向21世纪的报纸所追求的目标,应是每一个环节都用计算机及有关高科技产品装备起来,且全部环节联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每时每刻不间断地全自动化运作。
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技术应用来看,主要是抓住数字制版工艺为突破口,利用国内北大方正在图文数字化的优势和国外的硬件设备结合,不断向印前采编管理、印后物流输送的全流程拓展,逐步形成包括采编、管理、印刷、物流在内的数字一体化流程,最终的结果就反应在羊城晚报印务中心。
2、以数字控制、数字管理为核心
进入21世纪,以电脑和移动通讯设备为主导的信息化浪潮更加猛烈。报纸面对电视、网络、杂志等各种立体、平面媒体的竞争,利用设备抢时效,利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效率成了全体羊城晚报人的共识。为此,我们提出了以“数字控制为核心,构建数字化控制流程”,尤其是物流输送、印前版面传输、制版、印刷、印后五个主体环节,大量采用数字技术和设备,缩短流程时间。
当然,除了技术的支撑之外。报纸作为媒体产业,还需要市场的支撑,只有一步步把潜在的广阔市场变为现实,才能做到持续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同时,作为精神产品,报纸的生存时刻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报业的强大生命力不仅在于当代高新技术手段,更在于其丰富的、引人入胜的文化、知识内容。只有把握这三点,才能使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