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来源: 《国际新闻媒介》

广告:

英国《自然》杂志——科学家的最高竞技场。

【档案资料】

名称:《自然》杂志(Nature)

成立:1869年

总部:英国伦敦

总编:Philip Campbell(菲利普·坎贝尔)

自然出版集团(NPG)CEO:Steven Inchcoombe(斯蒂文·朗)

网址:http://www.nature.com

【评点】

世界科技界人士恐怕很少有不知道英国的《自然》杂志(Nature)和美国的《科学》(Science)杂志的。这两大刊物都是世界著名的综合性科学刊物,发表所有科技领域的成果,内容都由学术论文和科技新闻两部分组成。两大刊物风格略有不同的是,《自然》杂志更侧重宏观性和前瞻性,而《科学》杂志则更务实一些。

正如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世界大多数运动员的梦想一样,能在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是全世界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夙愿。据统计,迄今已有170余位诺贝尔获得主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1200多项成果,把《自然》杂志描述成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并不为过。

从1869年11月4日正式创刊至今,《自然》杂志经历了140多年的岁月。如今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影响力仍在增长一份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杂志能连续出版140多年,而且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必有其过人之处。支撑《自然》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自然》在通俗与专业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这种平衡使它在保证论文最高水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受众面,然后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建立起商业模式。

【发展史】

一、洛克耶时代

《自然》创刊于1869年,由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创办,创办人是年轻的天文学家诺曼·洛克耶(Norman Lockyer)。当时英国是世界科技和工业中心,国力蒸蒸日上。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一直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治也比较宽容,趋新与求异是一种时尚,这些新知识又往往会成为一种新思想的理论基础。而英国的贵族以及知识阶层一向是社会比较开明的阶层,他们在接受新知识和推动社会变革方面走在最前沿。《自然》杂志刊登的新知识满足了当时知识阶层以及上流社会的求知欲。关于这一点,《自然》杂志在创刊号上阐述得非常清楚,它以诗化的语言写道:“啊!自然,我们身居其中却对她知之甚少;她一直对我们诉说,我们却对其深意不甚明了;我们自认为能改造她,但最终发现我们何其渺小!”《自然》第1期于1869年11月4日面世,其宗旨是“向大众提供科学工作的重大成果和科学发现”。从第1期开始,就有著名科学家写稿。其中有廷德尔、赫胥黎、达尔文、卢瑟福、埃丁顿等。有这样一批著名科学家撰稿,并有麦克米伦的经济支持,《自然》确立了自己的科技权威期刊的形象。

二、后洛克耶时代

洛克耶之后,先后担任过《自然》杂志总编辑的还有里查德·格雷戈里爵士(Sir Richard Gregory,1919—1939),布林布尔(LJ.F.Brimble,1939—1965),戴维·戴维斯(David Davies,19731979)以及约翰·麦多克斯(1980—)。麦多克斯是化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担任过曼彻斯特大学理论物理学讲师《卫报》(《The Guardzan《)的科学撰稿人、纳非尔德基金会主席、改进科学教育国家项目的合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科学播音员等职务。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成了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杂志的主编。《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曾撰文写道:“很难将其任总编辑期间的贡献一一列出来,他如此迅速地使刊物质量得到提高。”

《自然》的成功要归于从洛克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编辑方针,即“向大众提供科学工作的重大成果和科学发现”。20世纪30年代,《自然》首先发表文章,报道中子的发现、维生素C的分离成功、原子的分裂和铀的裂变。50年代,《自然》率先发表了Crick和Walson关于DNA的论文,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到了60年代,《自然》的“致《自然》的信”栏引起了一场“板块构造”的地球科学革命。70年代,《自然》发表了关于单克隆抗体的产生以及脑啡肽的发现的论文进入80年代,《自然》一如既往在科学前沿的报道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涉及的课题有艾滋病、致癌机制、超导以及基因疾病的发现。《自然》始终坚持一个传统:永不停滞,面向未来,接受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挑战。

【规模实力】

一、品牌价值

在2014年度的世界品牌500强中,《自然》居第158位。排名在美国新闻杂志《时代》(第71位)、财经杂志《Fortune》(第8位)、时尚杂志《Vogue》(第142位)英国财经杂志《经济学人》(第153位)之后。按照品牌影响力(Brand Influence)的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得分为3分、3分、5分。

作为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的卓越品牌价值,《自然》铸就了一大批近现代著名科学家撰稿人。早期为《自然》杂志撰稿的有现代科学奠基人达尔文(Darw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Huxley.H.,1825-1895英国科学家)、卢瑟福(Rutherford.,1871-1937,英国原子核物理学家)和爱丁顿(Eddington.,1882-1944,英国科学家)。

《自然》声誉卓著,还在于它发表了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一些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如洛伦茨(Lorenz K ,1903—奥地利动物学家、现代行为学创始人),克里克(Criek F.H.C.,1916—,英国生物物理学家与沃森(watsonJ.D.,1928—,美国遗传学家、生物物理学家)、考克饶夫(Coekeroft J.D.,1897—1967,英国物理学家)和佩鲁茨(Perutz M.F.,1914—,英国生物化学家)等,也先后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他们的论文。

70年代以来,阿克塞尔罗德(Axelrod j.,1912—,美国生化药理学家)克卢格(KtugA.)和米尔斯坦(Milstein C.)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是通过《自然》杂志来报道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果。

据统计,从1965年到1986年间,有30多个国家的160名诺贝尔获奖者在《自然》上共发表了近1200篇论文。这些数字雄辩地证明了《自然》杂志质量之高,以及这些杰出科学家对《自然》杂志特别钟爱之情。

90年代以来,一些开创科学新历史的大科学家继续选择《自然》杂志来向世人宣告他们的重大科研成果,如高温超导研究的新发现和艾滋病研究的新突破等。

二、发行量

《自然》目前发行量为5.6万份,读者63万,中美国占46%,欧洲占37%,日本占12%。该杂志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瑞典和以色列等国家设有分支机构。由于最近几十年生物和医学发展很快,成果很多,同一期《自然》还设有《自然医学》《自然基因学》《自然结构生物学》和《自然生物技术》4个姊妹刊物,以供发表《自然》版面所容纳不下的、但学术水平很高的来稿。

三、主要板块和栏目

《自然》创刊时比较简陋,为16开,40页(无正式封面),每期定价4便士。首篇文章是赫胥黎的《自然:歌德的格言》,正文论文不多,各种书刊信息就占去18页。时至今日,《自然》杂志已今非昔比,大16开本,彩色精印。每年一个卷号,期号按创刊至今一个大流水号,每期正文约100页,并有众多的广告(不计页码),每期定价3英镑。自创刊以来,《自然》杂志坚持每周四出版(唯有12月最后一周例外),这一传统一直未变。

《自然》有许多栏目,分定期或不定期两种。就内容而言,可分论著类及新闻类。有两个栏目主要登论著。一是“论文”(Article)栏二是“致《自然》的信”(Letters to Nature)栏,这两栏的文章占每期的60%,为刊物的主体部分。“论文”一栏主要刊登不同学科的研究报告,每期两三篇。除突出分子生物学外,各学科方面的文章基本平衡。“致《自然》的信”与一般杂志的信有所不同,栏目的概念有时代的差异。当初,洛克耶是抱着让科学家给《自然》写信公布科学成果的初衷许多“信”实际上是研究简报。这样的文章有时多达20篇,而且文章有文摘、图表、参考文献。有的引用文献多达40多个。为了突出主体,这两栏的文章均作双栏接排。有别于其他栏目的三栏接排形式。此外,《自然》经常有综述性文章刊于“综述”(Review Article)栏,每期一至两篇,一般是约稿。

《自然》杂志的“新闻性”主要体现在“消息”栏及“新闻与观察”(News and Reviews)栏。“消息”栏文章每期十几篇,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庞杂,各学科均有。“消息”栏的文章均出自15名在职编辑之手,或者派驻海外的编辑、记者,偶尔也由外人来写。

“新闻与观察”栏主要是给科学工作者提供交流观点和了解科研进展的场所。不受定论限制。有时发表文章对已发表过的论文或同期上的论文提出异议,多半是对“致《自然》的信”栏的文章提出不同的见解。这类文章每篇1300字左右,多数是科学家的手笔。一期有9—10篇这类文章。

真正给编辑的信则载于“通讯”(Correspondence)栏。这一栏篇幅占1—3页不等,绝大多数文章是批评或支持“消息”及“新闻与观察”栏内文章的。

《自然》几乎每期都有“问题讨论”(Matters Arising)一栏。该栏文章较短,多数对《自然》上发表过的文章持不同观点,有时同期刊登原作者对批评者的答复。这种安排是编者预先将批评者的稿件原文给作者看过后,在作者同意的基础上所写的反驳文章,是一种别致的小型学术辩论,有时双方或多方会争论不休,但读者却从中深受启发,甚至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

《自然》每期登载5个以上的书评。“书评”栏以刊登热点研究领域的若干评论为先,以开阔读者视野。每年春季有一期书评盘点号,刊出书评很多,有时多达30个以上。书评的观点比较直率,绝少阿谀之词。

【影响力】

作为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的国际性表现为国际研究、国际消息和国际读者。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美国占4%,欧洲占36%,国际合作研究占15%,其他占9%。《自然》杂志所报道的消息,美国占3%,欧洲占37%,其他国家与地区占17%,综合消息占14%。《自然》杂志的读者遍及220个国家与地区,订阅此刊的科学家已逾50万。

【经营管理】

一、一流的采编队伍与严格的采编流程

《自然》杂志的编辑记者可能是世界上学历最高的编辑记者,因为只具有博士学位还不足以进入《自然》杂志,申请人还必须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进入《自然》杂志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重点考察申请人在审定和编辑论文时抓重点的能力和对科研发展宏观态势的研究水平。据介绍,该杂志的工作人员面向全世界招聘,目前70余名工作人员来自英、美、德、日和以色列等国家,他们的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处于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有的在本专业范围内还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专业及文字方面的高度修养使《自然》的编辑水准达到极佳状态。

每年都有上万篇高水平论文投往《自然》,然而采用率仅为5%—10%,其选稿标准是成果具有实质性、重要性、创新性或突破性与可读性。百年来,《自然》始终坚持这一高标准,现任总编坎贝尔说,“《自然》的目标是发表世界上最好的成果。如果放松这一标准,杂志形象就会受损。”

《自然》的编辑们每天用一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讨论一天来稿的取舍。选择来稿的标准很高,过程极为严格,每周大约收到120论著稿,其中仅有20篇左右择用发表。每天初筛稿件是《自然》编辑部的惯例,也是选择稿件过程中的关键。达不到标准的稿件,随即退稿。除学术水准外,稿件要严格按照稿约要求。各类文章字数、文摘、作者单位地址、图表、文献、符号、缩略语、计量单位都有规定,如不符合要求,或退稿,或退修。

通过筛选的稿件有时还要送同行专家评审。一篇文章至少由两名审稿人审阅。审稿人遍及世界各地,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唯重学术水平。编辑部会充分考虑审稿专家的意见,作者必须积极回应审稿专家以及编辑的意见和要求,经过这些严格的程序之后,一篇论文才有可能被发表。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决定是否采用需要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从决定是否采用到正式发表需要约一个半月的时间。

《自然》对投稿者的治学态度要求很严,通常如果投稿者在其成果被《自然》接受之前就举行新闻发布会加以公开,那么《自然将不会发表他们的论文,因为没有经过同行审定之前就加以宣扬,其治学态度是很不严肃的。

公布科技成果最严肃的方式是在具有威信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这些论文在发表前经过很多专家的审定,具有可信性。其次是在学术会议上公布,但真正得到学术界认可仍需要在学术杂志上发表。

比如,1997年2月27日发表的有关克隆羊“多利的论文是1996年11月25日收到的,其间经过专家的反复审订。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莫特小组的治学态度也很认真,克隆羊“多利”诞生于1996年7月5日,直到1997年2月24日其论文发表的那一周,威尔莫特小组才公布了他们的突破。

二、通俗与专业的完美平衡

2011年,英国《自然》杂志执行主编薇若妮卡·齐尔默接受广州的《时代周报》采访,在谈到他们成功的原因时说,“我们永远致力于推出顶级的科学研究、最佳科学类新闻和评论。《自然》本身拥有一支优秀的筛选团队,他们总是用心挑选那些最棒的内容给读者。当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在学会如何与新的工具和媒介合作,通过印刷、网络、移动平台、视频和广播,来为科学家们推广他们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报道一些与时事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新闻以满足一般读者的需要。”

齐尔默的寥寥数语,基本概括了《自然》的成功之道,即在通俗与专业之间进行完美的平衡。

科学知识的表达简洁通俗。《自然》面向的读者是多样性的,它要求作者尽量少用偏颇的技术词汇,能不用尽量不用,必须要用时一定要将定义解释清楚。《自然》希望一篇科技文章不仅本专业的人士能理解,非专业读者也能至少理解其主要意义。

《自然》杂志的作者不可能都精通文字表达和语言修辞。随着杂志社作者群越来越国际化,一些母语不是英语的作者基本表达都成问题,出现语法错误也是常有的事情,更不必说表达优美流畅。但《自然》杂志社的编辑都具有极高的文字功底,能迅速从一篇文章中析出最核心的部分,然后与作者合作,重新组织语言和结构。因此,《自然》杂志上的很多论文,其行文清晰简洁而又通俗易懂,排除专业术语,很多论文即使是高中毕业生也能完全通读,它完全不同于我们想象中的抽象艰深的科学论文。

通俗化与专业化的平衡还体现在《自然杂志的栏目设计中。现在出版的《自然》周刊,其栏目已经相当固定,约1/3的篇幅用于刊登通俗性内容,这部分又有固定的栏目,第一个栏目是社论,主要就各国的科技政策进行评述;然后是世界科技概览,综述全球范围的科技发展。这部分的栏目还包括一周回顾、简明科技新闻、科技聚焦、新闻特写等,其设置皆为通俗化之目标而服务。除了行文风格力求简洁易懂之外,这部分内容还把科技对世界经济、政治以及思想观念等诸方面的影响揭示出来。

三、高效与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一种杂志能以通俗的方式提供一系列全新的、甚至是富有争议的科学知识,同时揭示这些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全面影响这两点能为它的畅销提供最基础保证,但仅有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一种高效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一份杂志才能百年常青。

在《自然》创刊的时代,英国还出现了很多类似的杂志。如1859年,英国就出现了一份名为《通俗科学:知识界观察记录》Recreative Science:A Record and Remembrancer of Intellectual Observation)的期刊,它的创刊比《自然》整整早10年;1862年,《大众科学评论》(Popular Science Review)创刊;164年,《科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Science)创刊;1868年,《科学评论》(Scientific Opinion)创刊。但这些杂志大都昙花一现,出版时间最长的《大众科学评论》存活了20年,《科学评论》仅出版两年就倒闭了1880年美国的《科学》杂志创刊,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于1882年停刊,后来杂志转入美国科学促进会。

概括起来,《自然》杂志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把科技知识的抽象严谨与生动可读结合起来,把科技对社会的广泛影响揭示出来,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受众群体,增加发行量,获取发行收入;

第二,与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共同体建立密切联系,他们既是最核心的受众群,也是最核心的作者群,并由此保障期刊的品质,使它在同类期刊中保持竞争优势;

第三,以上两点使《自然》兼具权威性和大众性,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盈利模式,利用切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广告和其他服务,获取经营收入。

以上三点并无多少新奇独特之处,一般杂志也都能想得到,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得到。《自然》杂志最难得的是坚持以上三点连续140多年从不动摇,同时又绝不拘泥教条,不断在实践中根据新的情况做精微的调整与平衡。

《自然》每期100多页,正文100页左右。正常情况下,每期有25~30整页广告,均专业对口,主要推广实验化学品、技术设备,介绍别的科学刊物。有时一年中还有产品介绍的增刊,但没有消费方面的广告。

为了扩大《自然》的影响,1983年《自然》决定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自己筹办国际科技会议或向各类会议提供资金,扩大各国科学家的文流,会议期间给科技产品厂商提供产品展示机会。这已成为《自然》的一项经常性活动。

【延伸阅读】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指标

在1988年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引文报告》(SCIJCR)依据期刊被引次数的排榜中,《自然》杂志名居第二位,仅次于《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效果系数(Impact Factor,又称“影响因子”)高达15.758,当年指数(immediacy index)达4.417。(某刊某年度的效果系数=该年引用该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前两年该刊发表的论文总数当年指数=当年引用该刊本年度论文的总次数/该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

《自然》杂志1986-1987年共发表论文2375篇,1988年这些论文共被引用37425次(其中1987年论文被引用18953次,1986年论文被引用18472次),效果系数为15758。

《自然》杂志1988年共发表论文1119篇,当年被引用4943次,当年指数为4.417根据美国文献学家加菲尔德的理论,效果系数与当年指数是评价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自然》杂志以上两项指标之高,其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

广告:

编辑:Admin 时间:2019/11/12 9:28:21 阅览:1630   返回    
新闻杂志
财经杂志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