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世界最大的通讯社

来源: 《国际新闻媒介》

广告:

给地球的每个角落带来光明的力量只有两个——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美联社。

——马克·吐温

【档案资料】

名称:The Associated Press(美联社,简称AP)

创立:1848年 总部:美国纽约 社长兼CEO:加里·普鲁伊特

网址:http://www.ap.org/

【述评】

美联社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也是世界西方三大通讯社中发稿量最大的通讯社。与路透社和哈瓦斯通讯社(今法新社前身)相比,美联社可谓“后起之秀”。但美联社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在激烈的新闻市场中披荆斩棘,从初创时仅有6家报纸参与的新闻机构,最终后来居上,发展到今天占据世界三大通讯社鳌头。

不同于其他通讯社,美联社是一个合作性质的通讯社。美联社第一任社长斯通对董事会很明确地表示:“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合作组织是这样一种机构,它属于而且只属于各个报纸,他不出卖新闻,不谋私利,不付股息,仅仅是各个报纸的代理人和公仆。参加者应该包括一切党派、宗教界、经济界和社会各界的新闻工作者,但他们对新闻事业同样热情积极,所采集的消息应该严谨、准确、公正和完整。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从1848年成立以来,虽然规模和业务不断壮大,但美联社没有改变当初建立时的新闻共享、费用共担的非营利合作性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美联社不断改革报道方式与传播手段,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口味与兴趣,在传媒领域赢得了极高的权威,被誉为“光耀全球的新闻灯塔”。

美联社还运营美联社卫星网络,覆盖全球,报道重大事件。美联社在绝大部分美国媒体开有专版,所有出版和再版的新闻出处必须标明为美联社美联社事实上已经成为新闻写作的标准。

【发展史】

一、“港口新闻社”时期(1848—1900年)

19世纪中叶,世界的主要新闻源在欧洲,美国要想得到欧洲的新闻只能依赖横渡大西洋的游船。便士报出现以后,美国人民对新闻的需求量激增,于是开始出现向报纸提供新闻的通讯社性质的工作。

1849年,墨西哥战争期间,《纽约先驱报》纽约太阳报》纽约论坛报》《纽约商业日报》《快报》纽约信使及问询报》签署了一项协议,组成“港口新闻社”,1851年《纽约时报》也加入其中。该协议规定:6个合伙人按规定共用两艘船只,在驶入纽约港的轮船上采集新闻,共同分担费用。“港口新闻社”被认为是今天美联社的雏形。

1856年,港口新闻联合社改称“纽约联合新闻社”。1858年,联合社从海外发回了第条带有“AP”字样的欧洲消息。美联社这个名称在1860年才开始广泛使用。在南北战争中,美联社的记者用共同匿名的方式发布消息,报道了葛底斯堡演说、南军投降等重要事件,此后,美联社开始闻名于世。

1875年,美联社同当时三大通讯社(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夫社)签订了“三边四社协定”,获得了在美国采访和发布新闻的权利巩固了在美国国内的地位。此后,经历了激烈的控制权争夺后,这一现代化的合作社性质的新闻采集组织终于在1900年以“美联社的名字固定下来,现代美联社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二、美联社时期(1900年至今)

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联社依靠与欧洲三大通讯社的国际新闻交换协定稳步发展,但是由于“三社四边协定”的约束,在发展海外新闻系统方面,美联社发展迟缓。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受到重创,德国作为战败国一蹶不振,两国的通讯社哈瓦斯和沃尔夫社辉煌不再,三大通讯社垄断局面名存实亡,美联社不甘心扮演“三社四边协定”所分配给它的配角角色,在时任总经理肯特·库伯带领下,美联社果断退出“三社四边协定”,争取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自由竞争的权力。除此之外,肯特在美联社内部进行一系列改革:首先,在美国国内和世界重要地区,如南美洲、中国、日本增设分社,扩大新闻搜集范围和编辑记者队伍。其次,肯特扩大美联社新闻报道范围,开始涉及体育和文艺类新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金充裕的美联社利用某些国家驻有美国占领军这一事实,并利用美国对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援助,把它的分支机构迅速伸张到这些地方并加以充实、扩大,同时还将新的技术设备投入到新闻采写中去。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联社已经能完全凭借其强大的势力自由地向世界各地供稿②其成员也从报纸扩大到电视台,供稿范围也从媒体用户逐渐发展到非媒体用户。

【规模实力】

一、品牌价值

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2014年评选出的世界品牌500强中,美联社排名第62位,按照品牌影响力(Brand Influence)的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Share of Market)、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全球领导力(Global Leadership)得分为4分、4分、5分。在媒体排行中,美联社位列Google、Facebook、bo、Disney、YouTube、Twitter、Fox、Wikipedia、CCTV、《华尔街日报》汤森路透之后,在通讯社类中排名第二,排名有了一定上升趋势(美联社排名2009年第24位,2010年第28位,2011年第74位,2012年第74位,2013年第70位)

二、传播网络

美联社在全球拥有全世界数目最多的分社和记者站,280个记者站遍布美国本土和欧洲、亚太、拉美、非洲、中东地区。在美国本土,1700家美国报纸和约4000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是美联社的订户,几乎涵盖了美国所有的日报和大多数电台、电视台;在海外有8500家报纸、电台和电视台是它的订户。此外,它还拥有全球800多家网络用户订户。美联社可以向用户提供纸稿、图文传真、电视专网、互联网五种产品服务形式,客户覆盖报纸、杂志、书籍、网站、电视台和广播台。每天用6种语言(英语、德语、荷兰语、法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播发新闻和经济信息约2000万字,1000多张照片、图片,另外还提供广播电视音像和网上服务。

美联社已经获得51次普利策奖,其中31次为摄影奖,这个数量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体。

三、人力资本

美联社保证新闻时效性主要是靠它与会员之间建立的一种信息共享机制。根据美联社与会员的合同:美联社会员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有义务与美联社及其他会员共享新闻报道,会员每天应该将自己的若干新闻提供给美联社,美联社对会员提供的稿件进行筛选、改写或补充采访后编发。突发事件或重要新闻发生时,如果美联社的会员最先赶到现场,那么他将有义务将新闻线索提供给美联社,从而保证美联社在突发事件和重要新闻事件报道方面的时效性。

美联社是一个跨国的非营利性新闻机构,其员工由隶属于美国劳工总会与产业劳工组织下的工会的报纸协会联盟所组成。许多境外的报社与广播的订阅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使用美联社的材料,不需要成为做出贡献的合作成员。

美联社全球员工总数约为4100人,工作人员约3000名,其中编辑、记者1600多人。国内分社134个(包括6个总分社,100多个分社和记者站)国外分社83个(包括3个总分社),驻外记者500人。不仅为美国1500多家报纸、6000家电台、电视台服务,而且为世界115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新闻媒介供稿。

目前美联社正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报纸客户陷入生存危机;另一方面,路透社、博社等竞争对手在积极蚕食其客户。

美联社强大的新闻报道是记者、摄影师、视频记者、编辑、支持人员、翻译等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美联社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来自世界各地全面的、原始的、权威的新闻。记者为突发性新闻随时待命,甚至会冒着生命危险。为了采访到本地新闻,美联社在美国每个州议会大厦都有一个记者,这在新闻业界成本是非常昂贵的。作为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合作社,每年投入数亿美元用于新闻采集和分发殊为不易,授权获得的收益是其主要资金来源。

在美联社工作,会有指定的培训者来指导实习生。美联社寻求建立起具有包容性和尊重差异性的组织。支持多样性,为应聘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对应聘者没有种族、肤色、宗教、性别、婚姻状况、民族、年龄、性取向的区别对待,不管是残障人士还是经验老到的应聘者,都遵循不歧视的相关法律。美联社的12周高薪技术助理实习计划,让学生有机会在团队环境中获得宝贵机会,参与世界项目,亲身体验工作。美联社还有专门针对研究生学生的实习项目,学生有机会与业务管理团队在企业的关键项目和方案上合作,与美联社的高级业务领导和员工并排工作,培养合作和发展的思路,增强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影响力】

美联社在世界通讯社中的领先不仅仅是得益于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更依赖强大的新闻报道能力。

19世纪晚期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一句颇为夸张的话:“给地球各个角落带来光明的来源有两个: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美联社。”由此可见,在19世纪晚期,美联社就确立了国际新闻中的影响力。1932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甘地再一次被英国殖民当局秘密逮捕又秘密释放。一天午夜他拖着行李被带到了一个偏僻的小火车站。在昏暗的夜色中,美联社记者米尔斯,是唯一知道他被释放的消息并等在那里的记者。于是,甘地说出了一句让美联社自豪不已的话:“我猜想,当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门的时候,碰到的第一个人会是一名美联社的记者”甘地的感叹足以佐证美联社在全球新闻界中的不凡影响力。

美联社承诺,提供独立、全面的新闻报道。自1846年成立以来,在过去169年中,美联社的新闻报道几乎涉及了所有重大新闻事件,提供了高质量、有信息的报道,报道范围包括战争、选举乃至冠军杯和皇家婚礼。

目前,在全球28个国家的83份主流报纸中,美联社的用户覆盖率达到78.3%。美联社电视新闻在全球电视媒体中覆盖率达到87%。通过这些媒体的再次传播,据估计每天全世界有近一半的人口能接触到美联社提供的新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联社记者、普利策奖得主彼得阿纳特将美联社形容成一个“巨大的新闻机器,从这个机器每天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输送信息”。甚至在美国国内,有评论人士认为,美联社是影响什么新闻能上美国媒体头条的最大力量。每天下午四点钟左右,美联社发出第二天的头版建议。一般来讲,美国大部分的报社都会采取美联社的建议。这说明长久以来美联社的新闻判断能力让报社的主管能够信任。

与许多西方媒体受商业化的冲击纷纷减少国际新闻报道的趋势相反,美联社逆风而动,扩展国际新闻报道网络,保持了世界第一通讯社的影响。2007年,美联社在朝鲜设立记者站,是当时唯一在朝鲜设立办公机构的西方新闻媒体。除此之外,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也使美联社从2007年开始扩大在中国的业务,报道力量比以前翻了一番。2008年美联社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设立分社。

此外,美联社还开辟了其过去并不擅长的财经新闻领域。自2004年起,美联社开始向其北美客户提供金融报道服务,随后向其他地区扩展这一服务,与路透社、彭博新闻社等国际著名财经媒体展开竞争,开始在国际新闻报道以外的财经信息领域发挥影响力。

【经营管理】

一、保持通信手段的超前性

美联社自称有十余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先走一步”:1875年它第一个租借永久性的新闻电报线路,1980年第一个用卫星发送新闻,1994年第一个用数码相机武装自己的摄影记者,1995年它建立了互联网服务部,通过网络向用户发布新闻。1999年组建了美联社电视服务部,和“路透社电视”构成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电视新闻供应商。

2006,美联社和微软合作,进军网络视频新闻,向成员新闻单位免费提供流媒体网络视频新闻服务(AP Online Video Network),每天多达40段,内容涉及国内国际政治、商业、技术和娱乐,美联社自称,该服务的网络受众将达到4500万。同年,美联社还实施了名为eAP(电子美联)计划的技术改造,eAP计划的目标是使美联社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系统整合,实现整个通讯社在中央数据管理系统的控制下,完成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存储、数据发布、数据备份等全系列的数字化过程,从而最终实现数字美联计划。

2008年,为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和减少经济危机的影响,美联社宣布推出一个主要靠广告收入支撑的“移动新闻网”(Mobile News Network)计划围绕这个计划,美联社在2009年先后推出了新闻注册(news registry)优先发布和互动新闻(inctive news)服务。

二、保持新闻观念的标杆性

1.客观报道原则的先驱

1900年,美联社改组中明确地出了“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的宗旨。童兵曾在其著作中写道:“这是美国,也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把客观性定为新闻传播原则,也标志着‘客观性’作为一个重要新闻观念的问世”一般认为,客观性法则是由美联社最先提出的。梅尔文·L.德弗勒在他的《大众传播通论》中说道:“美联社是后来称之为‘客观报道’的先驱。”

曾任美联社总经理长达三十余年的肯特·库珀一直致力于宣传客观性法则。他把客观性法则解释成“真正公平”的新闻报道,还客观性法则“作为一种至善至新的道德观念,发展于美国,奉献于世界”。至于“美联社之父”斯通,更是将客观性法则具体化为“5W+1H”的导语格式和倒金字塔的新闻结构,而这些都成为了新闻写作的标准模式,风行全球。

美联社对两场世界杯进行报道美联社对客观性的大力倡导,对经历了“报业的黑暗时期”和“黄色新闻”浪潮的美国新闻业和美国新闻人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客观性也确实在美国报业摆脱政党控制、转向真正的“新闻纸”、赢得人们信赖以及报业的飞速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逐渐地,客观性法则在西方被新闻工作者奉为“一种信念、一种标准、一种价值观”。

2.导语和倒金字塔结构的推动者导语和倒金

字塔结构在新闻写作中的使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是为了适应当时无线电技术低下和战争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的。其发明者到底是谁,至今学术界仍然众说纷纭。19世纪末,当时的美联社总经理斯通对这种写法十分赞赏,并据此提出明确要求:美联社记者所发的每一条消息,都必须具备5个W和1个H。这便是导语“要素说”的由来。作为当时美国首屈一指的通讯社,这种“5W+1H”式新闻国际新闻媒介导语和倒金字塔结构迅速普及美国,并先后被全世界所接受,被新闻工作者奉为消息写作的金科玉律,长盛不衰。

3.鲜明的报道原则

美联社的报道原则可以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

(1)突出强调时效性。在报道重大的新闻事件时,美联社允许记者编辑可以先报道后核实,通常美联社都是抢在第一时间发布一条简短的事实性消息以争取时间,随后跟发多条后续报道,不断验证或更正先前的内容,补充新的内容。

(2)简单的程式化写作。美联社要求每个记者尽量用较少的词语撰写报道,甚至要求每个句子在20个词之内,要求具体、直截了当地报道新闻。

(3)“客观”“中立”的报道立场。美联社强调记者无论采取何种报道方式,都要尽量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价值判断,记者必须将解释性、介绍性的内容小心地插入到各种观点主张和对事实的报道之间,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坚持平衡报道的原则。美联社认为,记者编辑在这些新闻事件中的角色,只能是客观的引述者和记录者。这种独特的报道风各,也是美联社获得重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三、保持服务类型的多样性

作为全球第一通讯社,美联社一直在改变自己的服务结构和类型,以满足订户的需要。伴随互联网的成熟、手机媒体的兴起,大的新媒体使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日益网络化和移动化,破坏了通讯社的原有商业模式,面对挑战,美联社开始减少他们对单纯订户付费的依赖,并以更多创造性活动的收入来维持和交叉补贴基本的新闻服务。

2007年,美联社在全球6个城市对青年受众的新媒体使用行为作了科学调查,调查发现,年龄在18~34岁的受众的新闻获得途径与他们的前代很不相同:他们较少地通过报纸,更多地通过多种平台和来源(包括网络视频、博客、社交网站、移动终端、口头传播、搜索引擎等)全夭候持续地获得新闻。针对调查结果,美联社做了如下改变

1.面向手机—移动新闻网

2008年,美联社推出一个主要靠广告收入支撑的“移动新闻网”(Mobile News Network)。浏览者可通过移动设备进入这个网站浏览新闻、搜索内容,通过美联社的排序获取相关度最高的信息、下载各种应用,同时可以从1000多家会员单位中搜索个性化内容。

2.维权措施新闻注册

2009年,美联社推出一种名为“新闻注册”(news registry)系统,密切追踪其新闻的使用情况。具体而言,“新闻注册”系统的原理是:美联社将与新闻稿件相关的“元信息”(meta data,具体包括新闻主题、新闻发布地、新闻出版地、所遵循的新闻原则等)和使用条款,以所谓“微格式”(micro format)的形式嵌入到该稿件中;“微格式”可以使该新闻的搜索和跟踪更加容易;再通过一套软件系统来跟踪这些新闻稿件在网络中的使用情况(如谁用了以及是如何使用的等),该措施“能跟踪并保证新闻使用者按章使用,而且能迅速向违规者(包括博客和搜索引擎)发布稿件撤出通知”。

3.付费定制优先发布

2009年,美联社推出了另一项创新—将某些新闻内容提前发布给特定使用者,并为此收取特别费用。这一做法类似铁路客运服务,有普通快车、动车和高铁之分,分别以不同速度和不同质量的服务将乘客送到目的地,而据此向乘客收取不同的费用。

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不断尝试推出收费产品之时,世界第一大通讯社美联社的举措自然带来更大的象征意义和影响。

4.互动新闻

2009年,因强烈地意识到互联网时代新闻“多媒体、互动和持续更新”的特点,美联社开始推出互动新闻服务(interactive news)。

所谓互动新闻服务,是美联社针对重大新闻(如日本核电站事故、密苏里州的龙卷风等)为订户提供的一种持续的多媒体新闻服务类型。该服务以代码形式实现,使用者可以将其整合进自己网站的任意位置,而代码通过互联网与美联社的数据库相连,从而可以实时获得美联社对新闻的更新。

四、会员制的管理机制

每逢国际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美联社总能抢得头筹,这实际上与美联社独特的内部组织结构的作用密不可分。

美联社是非营利的新闻合作社,这与其他各大通讯社的性质都不同美联社的会员共同分担交换新闻的费用以及维持通讯社全体职员开支所需的费用。根据这一独特的性质,可以通俗地讲,美联社是由所有会员所有并出资运营,并为所有会员服务的机构,其主要运营收入来自会员的会费,以及向非会员订户收取的费用。这种独特的非营利合作性质,保证了通讯社内部的高效运作。因为美联社众多会员不仅是美联社的所有者,也是通讯社的客户,这就可以保证美联社所作出的重大决定能充分听取客户建议,保证客户利益。

会员制度也决定了美联社的管理制度。美联社的会员分为两类:正式会员和准会员。正式会员必须是美国国内的报纸,他们对美联社影响较大,因为正式会员具有选举美联社董事的权力。而准会员包括广播电视组织以及不愿成为会员的报社,非美国客户也可以成为美联社的准会员。准会员没有选举权,但是可以参加美联社每年的会员大会。

美联社作为一个合作性质的联合组织,通过由全体会员机构选举出来的董事会指导其正常运转。根据美联社公司章程规定,由正式会员选举董事会成员,至少设立18名董事,但最多不超过24名,其中至少3人来自人口5万以下城市的独立报纸。随着广播电视地位越来越重要,公司章程授权董事会任命4名额外董事,而这4人必须来自广播电视行业。目前,美联社董事会由来自全美各大城市新闻机构的18名高层管理者组成。

【延伸阅读】

三大通讯社的所有制结构及产品输出问题

这里所指的所有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指谁拥有并且操纵通讯社的运作。三大国际通讯社的所有制结构是不相同的。

19世纪,路透社是一个独立的公司。那时路透社主要的收入来源于“媒介、金融和经济机构以及政府销售相关的新闻信息和服务。一旦经济利益与政府挂钩,很显然,通讯社不得不和政府保持一致,并且决定什么样的内容应该被报道,从什么角度去报道的时候需要有所保留。因为政府不但可以在物质方面(通讯社的收入来源的一部分)提供支持而且还能为通讯社提供很多重要的独家新闻的新闻来源。Read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路透社描述成为“大英皇权下的一个机构”。而当今的路透社,Harris认为是一个“由英国出版业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媒介共同拥有的一个非营利性合作机构”。在这种所有制下,公司的政策规定不能有任何一个子集团的份额占超过公司总数的30%。从表面上看,这样的结构使得英国的媒介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但是实际上,媒介在发挥新闻功能的时候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的。

在三大国际通讯社中,法新社可能是受政府影响最深的。它“直接被法国政府,法国媒介和记者所管理和控制,但是也和彭博社(Bloomberg)一起合作负责提供美国境外的经济新闻”。一方面,法新社仍然需要面对来自于政府的干涉,法国政府占了超过40%的订阅收入”,政府的订阅量占如此大的份额可能会使法新社在新闻报道时不得不屈从于法国政府的压力和干涉。法新社确实成为了一个传播国家意志的工具,而这一点将大大降低法新社作为国际通讯社的影响和地位。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法新社和彭博社的合作可能会使法国媒介更加靠近英美媒介,这两国的媒介更倾向于从西方的角度来报道新闻而忽视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声音。

与路透社和法新社相比,美联社是一个相对年轻但是同样杰出的国际通讯社。它成立于1948年,当时是纽约6家报纸的发行人为分担费用而合伙创办的。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新形式的公司结构,因为它的收入全部来自于媒介产品的销售。显而易见,美联社与路透社和法新社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与美国政府没有任何经济关系。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美联社是一个单纯的媒介公司。在这种所有制下,国内市场变得尤为重要所有从美联社定制新闻的媒介机构一定会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趋同。通过使用美联社的新闻和服务,全美国的受众接受这近乎一致包装下的媒介产品,这很可能会影响受众的品位。

通过以上对于所有制问题的简单陈述,可以看出三大国际通讯社在所有制结构上各有特色路透社和法新社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摆脱国家和政府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就不免使他们的报道会打上国家的烙印。作为国际通讯社,他们向世界其他媒介提供大量的新闻产品,而这种带有国家意识形态标记的产品被输送到其他媒介势必给新闻的公正公平性带来挑战。美联社独特的所有制形式给其报道的公平性增加了理论上的砝码,但是,在作为世界性的通讯社同时,美联社首先是美国的传媒机构,国家利益始终会在其中暗暗地发挥作用。正如童兵所言,美国“政府能够运用多种手段对新闻传播的若干环节施以影响,以调节和控制新闻的质量、数量流向和导向”。我国学者在对比了2002年布什访华时新华社和美联社的报道之后得出了美联社的报道“严重偏离了客观性”原则的结论。再如,有的学者在研究美联社2008年关于中东新闻的上千篇报道后也指出,美联社新闻中的中东镜像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维护国家利益成了美联社报道的基本出发点。

广告:

编辑:Admin 时间:2019/10/17 16:25:33 阅览:6238   返回    
报纸,新闻,通讯社,美联社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