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来源: 西部开发报

广告:

媒体融合,一日千里。

2014年8月18日,中央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既是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解决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治本之策。

3年以来,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实际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从理念变成实践、从愿景变成现实。

不久前,在贵阳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传媒年会以“媒体深度融合”为主题,因为媒体融合已经进入攻坚期,面临很多问题,碰到不少阻碍。如何破解问题、清化阻碍,“深化”二字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媒体深度融合是基于现代传播基础上的媒体创新发展,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缓兵之计,更不是“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的博弈,要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发展理念来谋划、指导、开展。据观察,目前,大多数的媒体融合只是延长主流媒体的技术手段、规范新媒体的传播行为,还处于“你中有我”的阶段,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打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体。

一、内容融合是“根”,利用大数据推进内容深化和质量优化

内容,是媒体深度融合的“根”,所有的深度融合都要围绕这个根。无论速度怎么快,渠道怎么多,新闻内容质量低下,或者与同行相比,你要低上几档,那速度和渠道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现今,最突出的问题是信息源头没有融合,传播内容没有分量,无力引导思想文化潮流。传统媒体有主流资源、主流价值、主流内容,但是缺乏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传播艺术和受众市场。受众阅读的大部分时间是花费在网络上、手机上、终端上,但是新媒体又缺乏正当的信息资源和内容产业的支持,因而出现了虚假新闻、文化垃圾、负面信息的娱乐至死的倾向。由此,导致舆论环境混杂,传播内容质量不高。

如何解决传播能力强而内容质量差的问题?运用大数据支持传媒内容的融合和质量优化,应当是媒体深度融合的核心。

大数据聚合功能能提供超越任何个人、单位、媒体、机构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能支持任何传播的信息内容之需,是媒体源源不断的数据内容信息库。

大数据汇集的内容信息,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可以比较、鉴别内容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链接、求证内容真相和判断是非价值,作出正确的传播选择。

大数据重构了内容产生的链条,吸引许多人参与同一问题同一过程,能集中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的智慧,形成高质量的作品。

大数据可以精确反映大众传播中个性化、分众化、对象化的各类市场需求,帮助媒体精准化地传播,更好地服务自己的读者、观众和消费者。

大数据能促进传播链条各个环节的大融合,把著作人、媒体人、使用者、消费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构成新的精神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实现本质上的融合发展。

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传播空间和传播效率问题,那么大数据则改变着信息内容的生产方式和获取的流程,使一切真相的传播成为现实。

二、技术融合是“干”,加大新技术研发攻关力度驱动转型升级

8月8日晚,四川九寨沟发生了7.0级地震,一时间,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然而,最先发布该消息的是写稿机器人,它用25秒写完关于地震的速报,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全球首发。当记者处于惊愕状态时,机器人已经迅速完成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自动写稿的全过程。

诚然,机器人写稿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地震台网早在2015年下半年就开始了相关的研发工作,2016年,写稿机器人投入测试,2017年,已经可以接入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这款机器人会根据本地数据网络以及接口调用、空间分析等多种技术,自动地生成文本、产出内容、信息发布,并通过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短信、邮件向公众快速地传播消息。

快速,基于强大的技术。写稿机器人多以特定的信息库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筛选、分析、运算等信息处理手段,将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并套用事先设置好的写作模板,输出新闻报道。机器写稿背后涉及到的技术包括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知识图谱、搜索等等。

技术,这个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不能阻挡的。当年,邓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怎么都不为过。

媒体深度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内容复制和黏贴,需要有一个促使融合从“梦想”到“现实”的因子,而技术就是这个因子。不管媒体性质如何,都得创新技术,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H5、VR等新技术融合起来,运用技术的优势提升传播力。

媒体深度融合应当看清局势,应当把握机遇,应当大有作为,应当成为强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它都是实实在在地发展起来。深度的技术融合是媒体融合的动力和基础。传统媒体加技术、新媒体加传统模式,都不是实质的融合,而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新形态、新业态才能显示技术融合的真正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的新形态、新业态、新型主流媒体,都是着眼于技术决定性的力量,包含了创新技术和发展媒体的内在要求。

此外,部分媒体和科研机构做出有益探索,如浙报集团收购浩方边锋后,整合几千万的客户资源,利用大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了高盈利。实践证明,媒体深度融合中,技术融合还可以变影响力为盈利的。

三、体制融合是“枝”,切实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

媒体深度融合正在倒逼体制改革。因为深化媒体融合,必须要打破体制障碍,形成新的体制。现在要做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不分彼此、一起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体制阻隔。

一方面,我国的传统媒体是党办国资,党和政府管理、运营,人员属于公务人员;而新媒体基本上是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和外资,专业团队管理、运营。两个轨道、两个规则,至今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我国传媒布局是以部门、行政区域为基础设计的,所以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功能重复、效率低下是普遍现象。还有,我国传媒领域的立法、管理是以分业管理为主,各部门都有不同的权力,经常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管理体制和方法已经不适应传媒行业飞速发展的实践。这就造成媒体融合难上加难。不是媒体不想融合,而是体制不能融合。

早已有传媒集团积极探索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发展,探索传媒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例如,北青报多年前就在香港上市,打破所有制问题;华商传媒集团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跨地区办报;大众报业投资有线电视网,实现跨行业的发展;很多地方组建了多业态传媒集团,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但是,这些探索都是以改革试点的方式推进,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规定面前,遭遇到强大阻力,存在很多困难和很多问题。在融合发展方面,我们从国家层面是大力推动的,但在具体执行方面,如资质、产权、审批、财务、投资、税收等各方面,体制太多阻碍,更没有制度保障。所以,要融合发展必须深化改革,任重道远。

四、机制融合是“脉”,激发人才创造力,构建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良性循环

在媒体深度融合中要将创造新的机制作为重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在力量。

目前,媒体运行的机制仍然没有激活,缺乏统一、竞争、有序的规范,不仅国有、股份制、民营三种类型的运行机制不统一,就是一种类型的一个单位也多是“一体三制”。

以人事制度为例,有所谓的长聘、短聘、临聘的不同机制,是凭身份享受工资待遇和各种保险津贴,造成内外矛盾重重,哪里能激励员工奋发有为呢?还有,媒体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市场利益的机制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活力。中央有关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跨媒体和全媒体发展,就必须要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

改革措施的目标,就是要使传媒企业成为全员职工的利益共同体,使参与者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机制才是同心协力大发展的真正动力。有了这些利益机制,加上我们的理想、信念、责任感,就一定能激活媒体深度融合。

尤其,媒体是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行业,没有一批创造力的人,就不会有创造力的媒体。新媒体的运行机制竞争性强、比较灵活机动、得心应手,能凝聚团队力量、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活力。传统媒体机制老化、套路死板、缺少竞争、原有激励的效能已经衰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都远低于新媒体,难以激发人的创造力。

总而言之,媒体深度融合,要处理好“不变”与“求变”的辩证关系。所谓“不变”,就是要坚守新闻媒体人的初心,始终将正确的舆论导向贯穿到媒体融合发展的各个层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保持主流媒体的品格和风范。所谓“求变”,就是要主动适应并把握迅猛发展大势,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信息传播模式,打造紧跟科技前沿的融媒体技术体系,构建完整的媒介生态链条,在移动互联时代牢牢占据舆论阵地,服务受众、引领导向。

(邹晨莹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社)

广告:

编辑:Admin 时间:2017/9/5 16:33:20 阅览:534   返回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