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报人16年收藏万份老报纸

来源: 凤凰网

广告:

一份报纸价值几何?一元、两元……人们往往莫衷一是。一份报纸的寿命有多长,一天、一周还是一年?大家也都众说纷纭。而在收藏报纸16年、拥有一万五千多种报纸的集报人张伟眼中,他所收藏的每一份报纸,都是无价的宝贝,他希望这些报纸能够永久地得到珍藏。

集报缘于朋友影响

张伟收集报纸,始于1995年,当时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因为自己在物资回收公司工作,仓库里有许多旧报纸。张伟知道自己的朋友——篆刻名家马丁一直有收藏报纸的爱好,于是经常留意一些比较特殊的报纸,拿去跟马丁换他的篆刻作品。在搜寻当中,张伟渐渐对旧报纸产生了兴趣,如果收集到两份一样的报纸,他就会给自己留一份。

在马丁的介绍下,张伟走进了集报人的圈子。与报友们一起集报,互相交流心得、交换报纸,给了张伟更多的乐趣。圈子越扩越大,乐趣也越来越多,张伟开始痴迷于集报,“那时瘾很大,3毛钱的邮票可以寄7张报纸,寄到全国各地与报友交流。”出差时,无论到哪儿,都要忙里偷闲到旧货市场去转一转,南京节假日里的朝天宫庙会,更是逢会必去,唯一的目的就是看看有没有值得收藏的报纸。

最老的报纸是清朝的《申报》

在张伟的收藏室,分门别类地放着几百个装满报纸的文件袋,占据了房里最大的两个柜子。在每个文件袋上,张伟都标注了报纸的年代、种类,发行的地点等等。不仅有大陆各个时期发行的报纸,还有不少港、澳、台地区早期有影响力的报纸,甚至有不少外国报纸。除此之外,张伟还有更多的“宝贝”,那就是他装裱成册珍藏在一个精致盒子中的早期报纸,其中最早的一份报纸是大清光绪八年(1882年)九月十七号的《申报》。说起这份申报的来历,张伟记忆犹新。这是95年的时候张伟花100元钱从马丁手中买过来的,当时因为马丁有四份,才忍痛割爱让给了他一份。

320元拍得《两淮报》创刊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资水平还比较低,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也就几百元,花100元钱买一份《申报》已经是价格不菲了,但是对于张伟来说,为了得到一份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报纸,花多少钱也值得。1996年,张伟由于腿受伤了在家养伤。正在此时,苏州的报友举办集报交流会,邀请全国各地的报友参会。接到邀请的张伟不顾腿伤,硬是坐了一天的车赶到苏州。在交流会上,一位来自上海的报友带来了不少早期报举行拍卖。张伟恍惚听到一句:“下面拍卖《两淮报》。”《两淮报》,是不是与我们淮阴、淮安有关?带着疑问,张伟赶紧走上去看报头,一看地址是北门大桥,当即暗下决心,一定要拍下这份家乡的报纸。由于是民国时期的报纸,又是创刊号,这份报纸是底价是5元,竞价超过100元时每拍一次加价10元。刚开始时竞争很激烈,当竞价到300元时,大部分人都开始犹豫了,毕竟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最终,张伟以320元的价格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这份报纸。这份四开四版的“贵重”报纸,是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一月五日,《两淮报》发行的创刊号。记者注意到报纸上除了发刊词以外,多是一些时事政论,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最爱收集创刊号

张伟说自己最喜欢收集创刊号,所以才会不惜成本购买这份《两淮报》。而在他收藏的众多创刊号中,他认为最有意义的是《淮海晚报》的创刊号,一是由于《淮海晚报》是本地发行的报纸,记录着本地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另外一个原因是《淮海晚报》在创刊号之前还发行过几期试刊号,这让张伟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他才一一收藏。

每个时期的报纸,虽然同样具有史料价值,但是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又各具特色。文革时期,无论哪一种报纸,报头上都刊有毛主席语录,80年代文学艺术类报纸开始繁荣……张伟将一份份报纸展示给记者看,如同展示着每个年代的历史。张伟说:“收藏报纸,最大的作用就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很多自己不了解的历史,可以通过报纸去了解,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也可以通过报纸去回味。”

以后可能会捐出报纸

谈起报纸收藏,张伟很快乐,然而说到以后这些藏品的去向,张伟显得很纠结。“由于家人不懂得这些报纸的价值,一直收藏下去肯定是个问题,”张伟说,自己正考虑搞个陈列室,让更多懂报爱报的人看到。张伟想起了自己曾经收藏过的一枚土炮。那枚土炮是他花钱从泗洪买回来的,经鉴定是民国十五年制造,具有一定的军事价值。国家军事博物馆得知后向张伟征集,表示愿意补偿他5000元钱。张伟想,既然国家需要,自己就不能据为已有。当即表示自己愿意代表淮阴人民将这枚土炮无偿捐献给国家军事博物馆。“这些报纸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像那枚土炮一样,捐献出去了。”说到这里,张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广告:

相关内容

编辑:Admin 时间:2011/10/8 9:15:30 阅览:536   返回    
集报人
收藏
扫描关注53BK报刊官网
扫描关注阅速公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