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如何打造“周报”的旺盛持久力?
近年,周报群体悄然兴起,正渐渐地成为中国报刊业变局的新热点。比起城市综合性日报的市场相拼,周报市场显得相对平静,当人们察觉她悄然兴起,她已凝结成一支不可小视的影响力。
最先诞生,或者说给人较深印象的是那些生活服务类的周报,如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天津的《假日100天》之类,她们在“引领时尚,享受生活”的口号下,几乎一下子争取了数量可观而且是固定的读者,自然也争取到一些固定的分类广告客户群。
除了地域性周报和《青年参考》、《南方周末》综合类周报外,最突出也是最值得关注的是专业性周报,如《经济观察报》、 《赢周刊》、 《体坛周报》、《音乐周报》、 《英语周报》、 《互联网周刊》、 《婚育周刊》等,无论是对受众面相对狭窄的顾虑,还是对专业领域潜在市场的自信,这些每周一期内容相对专业的报纸正在迅速成长着。
当周报与以下三个方面的采编追求和办刊理念紧密相连时,就释放出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深度与角度
所有的媒体都想做独家,但难乎其难;而周报的独家,仅在时效上就为日报所欺。所以周报要明确自己的特点,周期的拉长可以将所有的慢新闻赋予其特有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同样的一条新闻,作为周报的记者和编辑,与日报媒体工作者相比,他不仅仅要清楚自己该报道什么,更应知道如何报道。因为对于一家周报而言,深刻不仅是其报纸特性所能达到的主流舆论地位的象征,而且也是其对新闻的采集能力,对海量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以及后期制作能力的全面体现,这是一张综合性的新闻周报能够引以为傲、也是最难企求的目标;而深刻可以增强一张报纸的权威性,权威又是打造主流舆论媒体显赫地位的基础,这更是一张专业性周报所不可忽缺的。
有鉴于此,一份专业性或综合性的新闻周报,其采编者必须超越一般日报媒体人员拥有的能力和素质,如擅长对新闻事件作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揭示。同时报社内部应当建立定期的研讨会制度;而在外部,还应创立一个可以依赖的专家群或智囊组织,以便及时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提炼观点,寻找切入点,组织文章,设计主题,以引导舆论和观念。
寻求深度是个创造的过程,创造是艰难的甚至有时候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周报对深度的追求应不排斥对角度(包括形式)的选择(当然有时候角度的不同也是深度的体现),只要是有利于报纸被受众所接受,一切形式上的创新都是角度的更新,是吸引读者对周报深度产生兴趣的前期铺垫。对于那些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而周报不得不报道的新闻而言,除了挖深度,选择恰当甚至意想不到的报道角度,也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与互联网相比,今天的任何报纸无论多厚,都难以做到对新闻信息全面覆盖。报纸所需要的,就是在海量的信息中具有披沙拣金的能力。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报纸影响力的大小,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其对信息的整合,这也是一份报纸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深度所要解决的,并不是把每一个普通读者都带入专家的研究领域,把了个个外行读者培养成学者式的内行,而是要让读者获得在阅读日报时所没有的深度感受和长久的启示,并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拓展到对某一领域的了解,使读者的视野和思想都获得拓宽、延伸。被称为“上海最新锐的新闻周报”的《外滩画报》,由社评、新闻观察、经济观察组成的“外滩评论”,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立场,以关注重大事件和热门话题为宗旨,“生产”观点,传播观念;而以民间立场综述重大事件的“外滩世界”和坚持以独家视角和独家发现为己任,深度剖析时政、社会、文化领域重大事件的“外滩新闻”,以及其以国际视野对精英文化、时尚生活的关注,都无不透露出报纸在推动读者观念进步上的良苦用心。
不仅仅为了竞争,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综合性周报必须扬长避短,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上,专业性周报则应立志成为专业领域的向导,为读者提供其他途径所不可获得的知识和观念;而不是像日报那样只是满足于对新闻作迅速、直接、全面、详尽的报道。
今天的中国读者对周报的期望中,获取有价值的观点甚至是首要的期望。这是一个用观点撞击观念的年代,这也是一个人们愿意改变观念的时代。所以,作为周报而言,读者可以不记住你所报道的某一件新闻、某一场变革、某一次事故(这些都是日报所应承担而且也是能够展示优势的),但你必须而且也可以让读者由此获得某一个崭新的观点,并最终形成某一个有利于其自身进步也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崭新观念。
迎合与引导
对于日报而言,周报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对受众需求的研究、选题的策划和文稿的组织。事实也确实如此,周报的策划虽不像杂志那样大张旗鼓、 “老谋深算”,但每一期的主题确定和重点报道,一定都是经过郑重其事的研究后精心筛选的。
《经济观察报》声言“从创刊之日就认为读者是一张报纸的最后制作者”,以示对读者的尊重;而同为财经类周报的《赢周刊》,则以国内惟一的一家以“协助中小型企业成长为己任”自居,将其自身的角色定位为一个与传统传媒截然不同的“为中小企业全面服务的提供商”。其定位既独到又受众广泛,且针对性强,报纸服务读者需求的迎合意识亦不可谓不强,但细细考量这份坦言定位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商机无限的财经周报,发现其内容虽以实用性、贴近性的商战实例报道为主,但给人印象更深的,还是蕴含其中的成功企业一些借鉴性、指导性的商战技巧和管理智慧。而通过几年努力所创造并逐渐被众多企业所接受的“数据库关系营销”概念、“互联互通、伙伴天下”概念和“活动营销”概念,几乎已经成为《赢周刊》的一个资源,引导着众多的中小企业辟波斩浪、奋勇向前。对于深受《赢周刊》影响而获得成功的企业而言, 《赢周刊》已像标签一样刻在了企业经营理念的内核中,成为一个越擦越亮的品牌。
广告: